正文共:2657 字 20 圖

預計閱讀時間: 7 分鐘

人們常吐槽:從小聽了很多大道理,爲什麼還是過不好人生?

傳武人亦如此:師父教了我無數招式和心得,爲什麼我還是打不過對手?

或許,並不是那些大道理錯了,也不是師父的技術過時了,而只是我們沒有做好。

——玩君

01

時代變了,傳武的練法卻沒變。

在科技的助推下,屬於現代搏擊的最明媚的時代正拉開帷幕。

他們的進步如此迅速,那是傳武人所不能融入的世界。

歷經數百年,傳統武術的訓練還是老樣子,甚至不如往日。

一、訓練體系落伍了

傳武人推崇苦行僧式的個人修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他們喜歡以自我功力的提升代 替實戰的經驗積累,以自己身體的“勁道”感覺代 替打擊對手的效果反饋,以拳頭打出血爲榮,以膝肘結下繭爲榮,以踢的更高爲榮,以劈叉更開爲榮,卻越來越不重視體能訓練,不重視對抗性訓練,缺乏系統的計劃和控制。

二、訓練裝備陳舊了

訓練器械方面,只有打沙包,插鐵砂、打木人樁等傳統的訓練方式,新器械很少採用,更談不上創新。甚至像梅花樁那樣的傳統訓練設施也因爲佔地面積大,訓練難度高等原因已經難覓蹤影。

訓練防護方面,一直是布衣布鞋等傳統服裝的天下,象徵性大於實用性,既不方便,也沒有任何防護作用,完全不適合激烈的對抗訓練。

三、訓練方法走偏了

一是過於看重基本功練習,基本功不過關,就不進行技巧學習。

弓、馬、虛、僕、歇,五種基本步伐都很重要;

跳躍、劈叉、踢腿、平衡,哪個練不好都不行;

如此一來,不僅拉長了訓練週期,起步階段的枯燥和辛苦也容易使人失去耐心。

二是過於迷信套路訓練,而套路里的招數如何運用到實戰裏,卻很少去摸索。

變幻莫測的步伐在實戰中真的能走到對方的背後嗎?

站穩都困難的身位在實戰中能否躲過對手的進攻呢?

或許練習者自己都不知道。

三是對抗訓練過於形式化,認爲推手、說手、喂手、聽勁等模仿實戰的對練就是實戰練習。

“點到爲止”式的禮貌性切磋逐漸替代了鼻青臉腫的“拳拳到肉”;

“如果你怎樣,我會怎樣”的口頭見招拆招替代了長期艱苦枯燥的反應訓練;

長期如此,人們已不知實戰爲何物。

02

傳武要想發展,練法必須改進。

你喜歡歲月靜好,而現實卻是大江奔流。

現代搏擊的先進之處,每個傳武人都能看到,與其做夢都害怕被人挑戰,爲何不師夷長技以制夷呢?

一、效仿現代體育的訓練體系

對於現代搏擊而言,運動訓練早已發展成爲一門學科。

從一個運動員的“選苗”到“出道”的六個環節,從技術、戰術、協調性、體能到心理的訓練,從訓練週期管理、負荷監測、賽前減重、狀態恢復到傷病治療和評估,無論是方法手段還是計劃控制,早已形成了一整套科學有效的體系,處處包含着現代科技的成果。

傳武完全可以照搬。

二、訓練器材要跟上時代發展

一方面,現代搏擊的訓練器材,只要對傳武有益,都可以採用。比如手靶、腳靶、梨球和雙頭球,又如力量和體能訓練器械以及康復醫療設備等。

另一方面,傳武和現代搏擊畢竟不同,有些現代搏擊適用的器材,傳武不見得適用, 傳武需要的,現代搏擊也可能提供不了。

舉個沙袋的例子,現代搏擊採用纏手帶和戴拳套進行手部和腕部的保護,尤其是拳擊,如果不使用纏手和拳套,指關節和腕關節極易受傷。而傳武不使用纏手帶和拳套,平時需要裸拳打沙袋進行拳面的硬度磨練。比如詠春有貼牆靶,這種靶因爲沒有緩衝空間而不被現代搏擊所採用,但卻對詠春的寸勁拳來說卻非常適合。

再如木人樁,有人說它是最低效的訓練器材,既不符合心理學,也不符合訓練學。原因是樁太硬,讓人不敢太用力,迫使練習者收縮力量去打,形成習慣就會導致攻擊效果減弱。但玩君個人卻覺着木人樁本來就是練感覺和手臂硬度的,不是用來練重擊的,並沒有必要捨棄,甚至爲了更好的練習對要害部位的打擊,還可以升級成假人形狀,方便對咽部、眼部、襠部進行重點練習。

這些例子只是打比方,很多傳統訓練器材都是前輩們在科技並不發達的條件下創造的智慧的結晶,如果不適用也不會流傳下來,只是現在科技發展了,或許有了更適合的技術和材料,改與不改,都要慎重。

三、訓練方法需要革新

一是打基礎與練招式可以同步開展

要摒棄那種基礎“不過關”就不能學招術的傳統,因爲絕大多數招數跟“基礎”沒有必然聯繫,少數必須有基礎才能學的花哨的招數能否用於實戰也要畫個問號。事實上,體能、力量、柔韌性、反應和招術對於實戰而言都是基礎,屬於平行關係,爲何不能像現代搏擊那樣同步學習?

或許有人會說你不懂傳武就別亂講,那麼形意八卦掌大師張佔魁晚年的得意弟子,心會掌的創始人趙道新先生早在三十年前就曾發表過相似的觀點,他也不懂傳武嗎?

二是套路練習必須從華麗轉向實用

現在傳武套路那種只要好看,只爲表演,追求高難,追逐掌聲的做法該變一變了。因爲只求好看,不追求實戰效果的套路訓練是打不了實戰的,這一點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也被無數人指出過。

三是對練必須敢打真打不YY

功夫最終是要打的, 如何打就應該如何練 。而不能只是“點到爲止”,或者禮貌性的配合。因爲那樣的對練和真正的實戰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

一旦遇到真正的挑戰,那些貌似恰當的見招拆招,牛到無解的祖傳絕技,能把人嚇尿的殺人大招,最終都會象空中樓閣一樣轟然崩塌。

每每說到傳武改革,大家都會籠統的說只需多研究實戰,多做實戰訓練即可。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爲傳武究竟該怎麼實戰,到現在大家都還沒有答案,那又該如何進行實戰化訓練呢?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無法迴避,想要進行創新性研究就必須投入資金,資金又從何而來呢?

玩君心中已有答案,敬請關注本號,我們下回分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