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關於官民、父子關係總結了一句俗語,很現實,有道理嗎?

官員和百姓,父親和兒子,似乎一直以來都是比較矛盾的對立方。前兩者的矛盾衝突現在不是很常見,但是後者存在的矛盾現象卻十分普遍。

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大多數人都認爲男孩子應該是父親教育,因爲隨着男孩子年齡越來越大,母親也就很難在兒子面前樹立威嚴,這時候父親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這時候兩個男性之間或多或少會有一點摩擦。

在古時候人們有這樣一句話,其實就充分地揭露了這幾者之間的矛盾,這句俗語是: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作爲官員,你不能隨隨便便進入百姓的住宅,而作爲父親你也不能隨隨便便的進兒子的臥室。

其實總結出來這句話都是在當時那個大的封建社會背景之下,在那時候等級觀念可以說是深入人心,無論是大官還是小官,對於百姓而言都是權威的存在

要是是一個清官還好,百姓們都會愛戴他,但是如果是一個貪官,人們只能避而遠之,就算心裏再怎麼不滿,也不能體現出來。

這樣的矛盾和當時的制度有很大關係,那時候的人們都需要向朝廷繳稅,作爲農民沒有錢財自然只能用自己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農作物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有些時期朝廷對於民間的賦稅徵收得很高,就算是百姓們自己餓肚子,也得先賦稅給交齊了,弄得百姓們是民不聊生。

所以那時候人們看見官員都會有一種畏懼,他們害怕會突然有什麼變故,這樣自己的家庭要如何承擔得起,所以那時候人們爲了讓百姓們安心,都不會直接去百姓的家中。

到了咱們現在,可能很多人爲了避嫌,也不會去尋常人家裏輕易走動。

後半句說父親不要隨便進入兒子的房間也是受當時的思想束縛,孩子到了一定年紀就要自己分房睡,無論在古代還是現在,都是一個不言而喻的規矩

特別是在兒子成婚之後父親更是不能隨便進出兒子的房間,因爲有了兒媳,自然小兩口會有很多的私人物品,也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間,你貿然進入,自然是不合理的。

而且當時的社會風氣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大家都覺得如果你和自己的兒媳過多的接觸就是有傷風化,更不要說隨意進出他們的房間了,要是這事情傳出去了,指不定你們一家人都要被別人指着脊樑骨戳呢。

現在看來這句俗語其實也還有一點價值,雖然現在我們和官員接觸的時間比較少了,對於他們也沒有以前的那種畏懼。

但是作爲一個父親(個人覺得母親也是),都應該尊重自己孩子的隱私,彼此之間培養出來信任纔是最重要的。

不要讓孩子覺得你想要通過別的方式窺探他們的隱私,這樣他們以後就會提防你們,我相信這是每一個家長都不願意看到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