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到伦敦的第一天,是接待的大叔领我到的公寓,他打开厨房的门,对着里面正在做饭的两个外国学生说:“这是你们的新室友,大家可以一起分享一下晚餐呀。一位韩国朋友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参加工作多年以后举家来到伦敦,照顾孩子学习的同时,这位韩国朋友还拿了个硕士学位,重新进入校园。

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总是会衍生出许多夸张的想象,有时候我们自认为很笃定的事,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比如,本文的作者方苗苗就以为伦敦的地铁和国内的地铁一样,一目了然,清晰可见,以为伦敦留学圈到处都是中国人。而事实是,她在伦敦经常上演“迷失地铁”的戏码,上了一天的课回到宿舍,却找不到一个能用中文交流的人。

然而,作者最终能和异国小伙伴在国外行走自如,在伦敦国王学院过着忙碌且充实的生活,成为“王的女人”,这之间一定付出了不少努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她的“修炼之道”!(方苗苗,曾任职于新航道集团教学管理部,现就读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

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简称King's或KCL,伦敦大学的创校学院,世界顶尖的综合研究型大学,享有极高美誉。英国金三角名校,罗素集团成员,SES-5成员。国王学院的校友及教员中共诞生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16位政府或国家首脑、34位英国现任国会议员。

初来的阵痛

来到伦敦的第一天,是接待的大叔领我到的公寓,他打开厨房的门,对着里面正在做饭的两个外国学生说:“这是你们的新室友,大家可以一起分享一下晚餐呀。”新室友陌生且疏离的眼神让我一瞬间愣在那里,慌张地说了一声“Hi”就逃进了自己的房间。要知道就在十分钟前,我还在和接机的中国司机从容地聊天呢。

伦敦地铁线路图

刚到伦敦的那段时间,这里很多和国内不同的习惯着实让我烦恼了一阵,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伦敦的地铁了。

同一个站台会有好几条线的列车停靠,同一条线也可能有多个分叉。刚开始搭地铁的那段时间,我常常晕头转向。我经常上完了一天的课,拖着疲倦的身体上了地铁,在不知不觉中睡着,惊醒后却不知身在何处,举目无亲的无助感让我这个异乡人倍感无奈。

之前听说伦敦到处都是中国人,留学圈也到处都是中国人,来了才发现并非如此,宿舍中的7个小伙伴里只有我是中国人。

有时上了一天课,回到宿舍想放松一下,却找不到一个能用中文交谈的人。离开以前轻松驾驭的舒适圈,承载着亲人朋友的期待,我颇感压力,每天问自己最多的恐怕就是: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雪中的阿姆斯特丹

最初的一段时间,情绪一直低沉,我也不想在家人朋友面前表现出来以免徒惹担忧。如此积压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在一次视频聊天中爆发了,夹杂着委屈和烦恼,对着家人大哭了一场,之后整个人都轻松多了,所以情绪宣泄和积极沟通还是非常重要的。在那之后我开始冷静下来审视自己,查缺补漏,努力适应,渐渐走出了最初那段阴霾的时光。

塔桥

异乡好友的鼓励和帮助

在找回自信的途中,太多太多的人都在有意无意中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首先要说的就是我那两位可爱的 flatmates,来自西班牙的Luis小弟,和来自印度Ritvik。

和朋友一起跨年

圣诞节的摄政街

圣诞晚餐

Luis 是神经科学专业大一的新生,他身上充满了西班牙人的热情和豪爽。他的妈妈是西班牙的一位歌唱家,他也有一身的艺术细胞,弹钢琴的时候面带微笑,双手在黑白的琴键上灵巧的跃动,琴声像流水一般汩汩而出,还经常在厨房给我们科普乐理知识,唱唱歌剧,领着大家跳华尔滋,他的音乐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Luis

Ritvik是智能系统专业的研究生,从小在各种寄宿学校中接受教育,初中就开始学习编程,为人成熟低调,就像个大哥哥一样照顾我们。他在读研前已经有了两年的工作经验,目标是回印度建立自己的科技公司。每次在我英语表达不清的时候,他都会轻轻地说一句“Calm down,try again ”。我们经常一起在厨房做饭、看书、接待朋友。

在学校组织的去阿姆斯特丹科技公司参观的trip中,我认识了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Justine,以及来自帝国理工的Alberto。

荷兰trip

荷兰超级美丽的运河

当地的荷兰菜

Justine的父母是香港人,但她在伦敦出生长大。在我犹豫不决要不要尝试和对方公司的经理攀谈时,她说“if shit happens, shit happens; if it goes well, it goes well. ”是呀,何必害怕会发生尴尬的事情呢,发生就发生了呗,没准会进展得挺好的,结果也确实不错。

当我问起来自意大利的Alberto以后毕业有什么打算的时候,他表示毕业后想到亚洲工作两年,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锻炼自己。在了解到我9月份才第一次来英国,他表示惊讶并佩服我一个亚洲小姑娘能在文化环境迥然不同的欧洲生活并学习。听他说完,我就释然了,原来不知不觉之间,我也在一点点的积累勇气和力量,才有了他所看到的淡定从容。

King’s的学习

就我自己的专业Data Science来说,我认为课程的设置还是非常合理的,一年的学制分为三个学期,第一学期主打基础,熟悉主要的数据分析语言,如SQL、R、Python,第二学期主攻应用,比如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数据可视化等等,第三学期主要任务是做毕设,这样安排下来时间也很紧凑。

学期结束会有一个两到三周的假期,假期结束后开始上个学期的考试,学校很人性化地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复习时间。

每门课程的设置都是一个Lecture搭配一个tutorial 及一个practice,学习完一小节内容,之后在tutorial中讲这节的作业习题,最后在practice课上进行上机实验,兼顾理论和实践。学校为大家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所有的课件,包括课程的视频录制也都会上传到课程网站上,以供学生反复研究学习,很方便也很有效。

King’s 的教堂

开学的第一节课,Borgo博士就鼓励我们在时间允许的时候旁听其他感兴趣的课。老师们都很亲切,他们鼓励学生上课打断提问,学术氛围轻松而纯粹。工作人员也都很热情,他们看到我拿着手持云台在拍摄,有的对我竖起大拇指,有的和我打招呼。

King’s的课程难度不小,学业负担也很繁重,想要学好是需要花一番功夫的,然而紧张的一学期过后,收获到的除了知识外还有满满的成就感。总的来说,King’s的生活忙碌且充实。

来英国学习前,我一直以为工作和学习泾渭分明,18岁必须读大学,22必须读研究生,毕业之后,校园生活就一去不复返了。但出国读书之后我才发现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完全可以交织在一起,这大概是教育体制的差别所带来的观念的不同。

King’s 的图书馆

一位韩国朋友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参加工作多年以后举家来到伦敦,照顾孩子学习的同时,这位韩国朋友还拿了个硕士学位,重新进入校园。

前面提到的Justine同学,在大学毕业的时候由于学费贷款的压力,不得不去做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几年后还清了贷款,又重新进入校园,继续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本科毕业于清华的璐璐同学,在读了一年直博后,觉得自己并不喜欢所读的专业,在工作两年后,申请了king’s的Data Science,我每次和她一起学习都会被她的认真耐心所感染。

在韩国朋友家做客

每个地方都可以是起点

如果你感觉现在的生活并不是你想要的,想换一个环境给自己充电,却顾虑自己已经离开学校多年,那么其实大可不必为此担忧。想改变,每个地方都可以是起点。读书是一件不限年纪的事呀,它是一个自我探索,快速成长的过程,有时候它只需要一点点勇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