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成了老百姓生活中離不開的東西,升級換代的電子產品越來越多,置換下來的電器電子產品也越來越多,該怎麼處理呢?

按照規定,廢棄的電器電子產品應該是由專門的回收企業來處理,而目前的情況卻是,雖然廢棄電子產品增量巨大,但正規的回收企業收不到廢家電,這是怎麼回事?那些從老百姓家裏出來的廢家電都去哪了呢?

△《焦點訪談》視頻:廢家電去哪了

無證回收網點隨意處理廢家電

在很多城市的住宅小區的門口,都可以看到騎着三輪車收廢家電的商販,老百姓把家中淘汰下來的廢家電都賣給了這些小商販,小商販們又將收來的廢家電轉賣給了社區周邊的回收網點。據瞭解,一部分廢家電被這些回收網點直接拆解了,之後再賣鐵,賣鋁。

根據《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資格許可管理辦法》的規定,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經營者,要取得廢棄電器電子的處理資格,要具備與其申請處理能力相適應的廢家電處理車間和場地等,具有與所處理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相適應的分揀、包裝設備等,具有健全的環境管理制度和措施,具有相關安全、質量和環境保護的專業技術人員。而從目前來看,全國沒有社區回收點具有這樣的拆解資質,但他們卻對回收來的部分廢家電隨意處理。

無資質私人作坊非法拆解廢家電

也有一部分廢家電,社區網點是處理不了的,那麼這部分廢家電又去了哪裏呢?回收點店主說,他們給了舊貨市場。他們所說的舊貨市場目前在城市周邊不止一家。

記者跟着一輛滿載着廢舊家電的貨車來到了一家位於城郊結合部的廢品回收貨場,在這裏,電腦、電視機、冰箱,空調,各類的廢棄家電橫七豎八地擺放着,還陸續有滿載着廢舊家電的貨車在卸貨。拆解工人說,這樣的舊貨市場有一二十家。

在這個1000多平米的貨場內看不到一個空着的庫房,幾乎每一家店鋪的房前屋後,都零亂地堆放着各種廢棄家電,工人們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環境下拆解這些廢家電,拆解下來的零部件就擺放在院子裏。

這些拆解廢棄家電的私人作坊同樣不具備處理廢家電的資質和場地、人員條件,都屬於非法拆解。

保溫泡棉被粉碎賣錢 或引發爆炸

廢棄家電不同於普通的廢棄物,隨意拆解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危害。比如冰箱中的保溫泡棉,它燃燒會產生二噁英等物質破壞大氣層,因此正規的廢家電處理企業會將這些泡棉進行付費處理。但在這個廢品回收貨場內,這些保溫泡棉卻被粉碎後賣了錢。

專家指出,這種保溫材料中含有的部分化學物質能夠破壞臭氧層,如環戊烷,它具有可燃性,在一定濃度下會產生爆炸,如果隨意打碎或者隨意堆放,很可能會引發火災,甚至發生爆炸事故。

而像這樣不安全的拆解處理行爲在這個“廢品回收貨場”中隨處可見。

含氟製冷劑直排空氣中 破壞臭氧層

正規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在拆解空調壓縮機時,需要先利用專業的冷酶收集機將“氟利昂”抽取出來。但貨場裏的工人卻指着剛剛拆下來堆放在一塊的冰箱壓縮機說,裏面沒有氟。這是爲什麼呢?

原來,在這些工人的非法拆解過程中,基本上都是直接把儲存製冷劑的地方剪斷,將氟直接釋放到空氣當中。而含氟的製冷劑會破壞地球上空的臭氧層,進而對人體造成影響。如果沒有臭氧層的保護,人的皮膚就可能直接受到紫外線的危害,產生皮膚癌等一系列的病害。

非法拆解成本遠低於正規回收

正是因爲如此,廢棄家電的回收,應該由專業的具有處理資質的企業操作。但是,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能夠通過正規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處理的廢舊家電卻非常少。聯合國大學的一份評估顯示,只有28%的廢家電能夠通過正規渠道處理。爲什麼會這麼低呢?

從廢棄家電的回收鏈條看來,從老百姓家裏出來的廢家電,不是被社區網點私自拆解了,就是被舊貨市場的回收點處理了,大部分沒有送達正規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回收價格問題。

以冰箱爲例,平均拆解一臺冰箱能產生120元的拆解產物,非法拆解的私人作坊只要電費1元、人工費2元,而正規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要承擔電費4元、人工費5元、配件費2元、氮氣費用2元、危廢處理費2元和17%的稅。因此,同樣一臺冰箱,正規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企業的回收價格要低於85元,而非法拆解的私人作坊卻只要低於117元就可以收。

顯然,非法拆解的私人作坊比正規的廢家電回收企業更有競爭力。也正是因爲價格競爭力弱,使得正規回收企業收不到廢家電,無米下炊。而近年來,老百姓更換電器電子產品的速度又越來越快。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目前我國已沉積了10億部廢棄手機,每年置換下來的電腦、電視、冰箱和空調等其他廢棄家電也不少。據預測,2016年進入補貼名錄的14種產品,其廢棄電子產品產生量達到1038萬噸,到2020年將達到1550萬噸,到2030年或超過2000萬噸。平均年增長率爲7.5%左右。

要完善回收渠道 更要政策扶持

除了價格問題,還有回收的渠道問題。老百姓生活中只能接觸到走街串巷的小商販和家門口的社區回收點,而正規的廢棄電子產品處理企業,老百姓卻連聯繫方式都找不到,那麼這些正規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爲什麼不能把回收點也建在老百姓的家門口呢?

“拆解回收企業不能這麼做,必須有固定的營業場所,固定的人員,還有車輛,車輛應該也有合法的牌照。”一位環保企業的負責人如是說。

以正規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目前的經營情況來看,很難解決回收車輛、人員這些對接中的難題,爲了解決這類企業在實際經營中遇到的難題,國務院、國家稅務總局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徵收管理規定》中規定,對廢棄電子處理企業進行適當的補貼。

儘管有政府補貼的支持,但正規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也只是維持生存,解決這些處理企業面臨的問題,還需要有切實可行的辦法。或許,加強回收渠道和正規企業之間的對接,同時對正規企業進行更多的扶持,這個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聲明:若文章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刪除)。

關於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