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公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伯驹、袁克文、溥侗、张学良盖因其身世显赫,又兼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不被礼教约束,常做惊人之事,被时人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四公子虽然秉性各异,造化有差,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收藏。

张伯驹:人格豪迈 还珠于民

张伯驹,生于官宦世家,多才多艺,广交宾朋,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他一生醉心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却坦荡无私心,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而不改其志,自云:“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

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贴》都曾是他的收藏,经他手蓄藏的历代顶级书画名迹更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其中《游春图卷》不但使他由豪门巨富变得债台高筑,甚而他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张家却拿不出钱来赎人,无奈之下便要变卖藏品。

张伯驹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被绑架八个月之久,面临随时撕票的危险,仍岿然不动,其传奇般的际遇,成为久传不衰的佳话。张伯驹一掷千金的收藏壮举使得张家倾家荡产,却人格豪迈,淡泊明志,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其收藏陆续捐赠国家,如此境界,堪为完人。

袁克文:乘兴而藏 兴尽而让

袁克文,袁世凯次子,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还极喜收藏书画、古玩等,是名重当时的收藏大家。袁克文生性豪放,举凡诗词书画和鉴古诸事无所不通,对古钱币的研究可谓一时翘楚。

袁克文有魏晋士人风度,每次南下游玩必然宝马轻裘,但凡所喜文物,典当变卖随身财物,不惜一切代价亦要得手,特别是见到宋元刻本,必设法购得。藏书多为清廷内府藏本,价值最高的有29种、116册,自署“皕宋书藏”,坐拥书城,有凌驾黄丕烈“百宋一廛”之意,放旷可见一斑。他对收藏的宋刻巾箱本《周易》、《尚书》、《论语》、《孟子》等8种,尤为喜爱,辟“八经室”专门贮之。

袁克文对收藏挥金如土,但颇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公子做派,绝不恋战,除非特别喜爱,兴尽就转让。又因遭长兄袁克定嫉恨,在所藏诸书上闲章一枚“二皇子”以自嘲。因反对袁世凯称帝,生活放浪不羁,妻妾成群,触怒其父,逃往上海,加入青帮,并在上海、天津等地开香堂广收门徒。袁世凯死后,袁克文分得的家产不久便被挥霍一空,中年生活困顿,不得不变卖收藏以度日,死后连筹办丧事的钱都由青帮门徒筹措。袁克文传奇的一生虽命途多舛,却因收藏而闪亮出光彩。

溥侗:信手挥霍 爱之必取

溥侗,与溥仪同族,末代皇亲贵胄。自幼在上书房按部就班地读经史,学作诗文,钻研琴、棋、书、画,精于治印,酷爱剧艺。他对于昆、京艺术,生、旦、净、末、丑兼工,并对戏剧音乐如笛、二胡、弦子、琵琶等无所不通,世人尊称为“侗五爷”。

清末民初之际,每逢春秋佳日,溥侗便会约上朋友到北京西山大觉寺小住,溥侗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使人顿入绝尘脱俗之境。溥侗不仅通晓辞章音律,还精于古典文学和文物鉴赏,特别之于金石、碑帖可谓大家。

溥侗为清末贵胄皇孙,家中收藏自然丰富,北魏《马鸣寺碑》、《龙门二十品》、《孔子庙堂碑》、《西安本庙堂碑》、《成武本庙堂碑》等均有收藏。名家字画及藏品送拍可咨询小编:一八八 二四二七 二四七二。“信手挥霍,爱之必取”是溥侗的收藏态度,有一次,溥侗相上了言菊朋院子里的一棵树,认为姿态很有画意,想移植在自己的家中,便与言菊朋商量。言菊朋说:“我没打算卖树,您如果十分喜欢这棵树,我就送给您,可是您怎么搬走?要是移到您家种下去不活,那不是白饶吗?”

为此,溥侗请来护国寺悦容花厂工匠,在言菊朋家对这棵树养护了五年,运走之时还拆了言菊朋家和自家的一段院墙,才移植成功。然而末代皇孙再厚的家底儿也经不起这样折腾,民国以后,溥侗生活困顿,只得变卖藏品,后来竟靠借贷度日。溥侗虽未因收藏留名,其“随性而取”的藏家风范却为人所称羡。

张学良:无心插柳 藏因人贵

张学良,叱咤风云的少帅,因“西安事变”而成千古功臣,他的收藏也颇有渊源。将军的收藏多为早年购进,因当时民国四大公子皆以收藏显名,少帅正值年少意气,藏意浓厚,涉及到古籍、文玩、书画等领域,收藏之丰富堪与张伯驹比肩。当他离开台湾时,藏品是如何处理的呢?

后定居美国夏威夷的年过百岁的张学良将军,曾是民国时期四大“公子收藏家”之一,其收藏之富之精,堪与张伯驹等比肩。众所周知,张将军后来遭逢变故,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活,其收藏品多有流失,在所难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1994年底张将军离开台湾时,身边藏品还有不少,远非一般藏家可比。张将军当然不愿意将这批东西带到国外。那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一是赠送。

张将军在台北的原有旧宅出售后,房内的所有家具,都遵照主人的意愿,分别赠给了几位友人。他们喜欢收藏张将军物品,没要一分钱。而数万册图书,则无偿捐赠给台湾东海大学图书馆了。

此举曾令诸亲友吃惊不小。那不是一般的图书,不但有许多孤本、善本古书,还有当年张在贵州幽居时,托人费尽周折弄到的明史书籍。有些是将军在囚禁生活中油灯下写下的学史笔记,弥足珍贵。不少书留有将军的眉批。很显然,这批图书均具相当高的文物价值。

二是拍卖。

这一举动,张学良夫妇犹豫再三,在众亲友力劝下,才进行的。

如上面所述,按老将军意愿,家具送人了,图书捐出了;那些书画等藏品,照他老人家历来的做法,似也要捐出去。这想法,遭到了家人坚决反对。为首的,是将军侄女(五弟学森之女)张闾芳,其时她受委托负责管理张学良在台湾的旧居。她竭力主张将这批文物交拍卖行处理。名家字画及藏品送拍可咨询小编:一八八 二四二七 二四七二。她认为,将军夫妇晚年定居夏威夷,开支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将文物古董出手换成养老基金,是合乎情理的。

张学良对此议踌躇很久。他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他张某人到了晚年,要将自己的收藏品公开拍卖,以换取生活费用。但经家人劝导,也就慢慢想通了。一文钱还憋死英雄汉呢!

张学良旧居文物拍卖会,于1994年4月10日由苏富比文物拍卖行举办,场面十分热烈,轰动了收藏文物界。207件拍卖品被一拍而光。这批文物,大多为早年张学良从沈阳和北平带出来的,许多是他自己出钱从荣宝斋里买的,其中有明代画家徐渭的《葡萄图》,陈洪绶的《莲花鸳鸯图》,清代郑板桥、石涛和任伯年等名家的真迹。拍卖会上竞价激烈,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绢本宋画《桃花》(谢元画),标价即已达300万(台币),最后竟以1500万元的高价成交。张大千亲赠张学良的画作《湖山轻舟》、《秋声图》和《水竹幽居》等,分别以950万、350万和520万之高价售出。当时拍卖现场非常热烈,其中有一件拍品,拍了160多万元,赢得满场鼓掌。这时候那个人站出来,说:“钱我照付,但东西我也捐掉,再拍一次。”行家们认为,物以人贵,张将军收藏的文物,因其知名度而身价百倍,从中亦可看出张将军的人格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