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经济下行的原因,今年关于流浪的话题总会火一阵子,最近的流浪地球已经收获票房,这几天在抖音里的“流浪大师”也风靡网络。

记得第一次看见大师视频的时候,是在某音短视频平台,那时候的大师能在路边和路人侃侃而谈,不怕被打扰,也不用见媒体。当时有人把“流浪大师”讲国学的视频转发到朋友圈,配的文字里有些许讽刺和鄙视。十天后的“大师”,已然不同往日,没有人敢再质疑沈巍是不是一派胡言,也没有会认为是一个神经有问题的人说出来的笑话,可能沈巍也没有想到,十天带给他的变化远比他这二十六年来的变化还要大,当然这十天也要比他这五十年的每一个十年都要久,用恍如隔世来形容这十天也不为过。但是与之前相比,“流浪大师”已经没有时间和路人分享肚子里装不下的墨水,大多是唾沫横飞的劝人离开,也许那些对大师依然慕名的人,再也见不到大师接地气的高谈论阔,只能看见他仙气横飞的在屏幕的另一端劝世人。

在中国学富五车,出口成章的大有人在,幸运之石为什么偏偏砸中了“流浪大师”沈巍,这可能不光是知识是否渊博的问题,它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其实“流浪大师”并不属于他自己,他属于把他推向网红爆款的围观者,“流浪大师”是他们在网上获取大量粉丝的素材来源。有个天天守着大师的拍客说:谁拍到大师,谁就能涨粉。至于这些粉丝用来干什么,他也不知道。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拍客,让“流浪大师”在短视频下获得大量的曝光,在这个信息快速迭代的网络时代,太缺乏制造爆款流量的素材,所以才让“流浪大师”成为一个必然的IP。当然这个大师不一定是沈巍,只是沈巍在短视频时代提前出现了,换句话说他是短视频红利期下的“宠儿”。

使他能成为“流浪大师”的原因,还有那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外表下,那张出口成章的嘴,让他在浮躁的社会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显得他的精神境界高于凡人。

不过换个角度想,如果“流浪大师”穿上笔挺的西装,将头发梳成油光蹭亮的大背头,一定是另一种结果!如果他是一个西装革履站在商业论坛上侃侃而谈的人,早就被人呼之为骗子,曾经的刘一秒,翟鸿燊就是这样的“大师”,到都被冠上了传销,洗脑的头衔了。

这不是如果,他曾经就是一个白领,但却被人冷嘲热讽的当做疯子,一个让人宁愿发26年补贴,也不愿意通知他回到机关干活的人。在领导眼里他可能是一个“废材”,但在某些人眼里,他可能就是块“宝”,就像大师说的那样“垃圾都是放错位置的宝贝”。

大师火了但是对他好像不能有什么改变,他更像一个被人支配的赚钱工具,就想那锁在动物园里的小松鼠,畏首畏尾的看见了生人,虽然不开心,但还得哄哪些世俗的俗人开心,然后接受那嗟来之食,虽然火的一塌糊涂,但是这一切又好像跟他无关。他不能像去年那个丑到大红大紫的“发际线男孩”一样,接广告,接代言,上综艺,接着热度,赚一波走。因为在信奉“流浪大师”的信徒里,“流浪大师”不是食人间烟火俗人,接广告,被包装,就会有人说他,忘了初心。他应该继续打扫那群围观他的人带来的垃圾,继续为那些垃圾分类,因为这些事情不会有人替他干。

在沦为别人的赚钱工具后,不知道大师本人心情怎么样,开心或是烦恼。也不知道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应该嫉妒还是悲怜。

沈先生命中注定就是流浪的一生,他属于外面的世界,如果早九晚五,只会被钢筋水泥的方格间束缚,而不是像这样,被人围堵在几平米的贫房里。

如果大家是为听大师分享国学,孔孟之道,仁义礼智,易经八卦,也许可以让爱学习的人回到校园,请大师到校园去,影响更多的人,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让这些知识能够得以受用那大师也不枉费口舌之力,听众也得以解惑,生活也不会变得困扰.

让大师去流浪,让小丑自己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