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骄阳似火,在省医南海医院住院部7楼心外科病房走廊的尽头,一间叫“温心小屋”的房间里,传出阵阵笑声。笑声充满了快乐,让人觉得夏日也不再焦躁。

“温心小屋”提供了一个医护和患者沟通的平台

室内开着空调,只见穿着病号服的温阿姨,手拿浅蓝色的不织布,娴熟地穿针引线,几分钟后,几块布片,就变成了一只可爱的“花盆”。“阿姨,好厉害,上次我缝这个花了一个星期。”旁边社工姑娘的话,引得室内七八个人都大笑起来。

“阿姨,你帮我缝吧。”坐在旁边的小曾,顺势递过去自己手上的灰色布块。温阿姨接过来比划了一下,又似乎不满地说道:“这个颜色不好看,做了也没用。”旁边的社工姑娘,马上把自己手里,缝得歪歪扭扭的布块扬了扬说:“那阿姨,我们换吧。”

两人的对话又引得室内笑声翻飞。

室外的走廊依然安静,而小屋里热闹非凡。

这个是上个月省医南海医院新开张的“温心小屋”,心外科的医护人员将自己的会议室场地腾挪出来,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放松、活动、聊天的房间。它也承载了医护人员沟通、健康宣讲、病友互助等功能。

初衷:为患者患者提供活动和娱乐场所

最初提出这个想法的是省医南海医院心外科护长林娜,而她的想法萌生在今年年初。“去年7月份开科以来,我们努力创建优质舒适住院环境。”林护长说,以前和病人聊天,以及健康宣讲都是在病房里,没有专门的场地,而且手术后的病人只能待在病房,很闷。“经常有患者问我要WiFi,因为太无聊。”心外科搬到7楼之后拥有了独立的会议室,会议室的功能是提供医护人员学习会议的地方,一般一周使用两次左右。于是林娜就想到,是否可以把这间会议室改成多功能室,提供给患者进行活动,也提供一个可以更多消遣的地方。

“我就和主任沟通,他也很支持我的想法。”林护长笑着回忆说,主任还说,我们有这样的平台,这个房间还是270度观景房。

后来,林护长和医务社工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温心小屋就此提上日程。

申请资金、准备物品、装饰等等,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6月24日温心小屋正式开张。

坐落在走廊尽头的小屋,真的“温馨”无比。右手边的墙上,布置了一棵贴满爱心的树,名为“心语心愿”,每次活动后,患者都会写自己的心愿贴在上面。一名叫张姨的患者,写的是:好好保住身体,多活几年命。另一位叫黄生的患者家属写的是:祝大家早日康复,手术顺利平安;也有社工姑娘的留言:“祝大家心情愉悦,早日康复。”

靠窗的玻璃前都挂着一盆盆茂盛的绿色植物,上面一张纸写着:爱心绿植认养须知。

左手边则是一个双开门的书柜,里面放着各类书籍,畅销书《岛上书店》也在书柜上。

林护长说,温心小屋的物资有些是旧物利用,如书柜,还有摆放在角落里的几张彩色的桌椅,提供给小朋友使用,书柜里的书籍有些是大家捐赠的,有些则是社工们购买的。在书柜的旁边,还有一个报刊架,上面摆放着,《读者》《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各类书报。

功能:医患沟通、健康宣教、病友互动的平台

事实上,这个小屋,已经承载起几项重要功能。医护人员健康宣讲的平台。“在术前术中术后,我们都要进行健康宣教,还有一些健康知识的宣讲,比如术前要准备什么,术中怎样等等,以前我们都是个性化的宣讲,一个个找患者谈。”有了这个平台后,林护长和护士姑娘们就把这种宣讲有时放在“温心小屋”做。“把患者集中起来,可以减少医护人员重复劳作。”

其次,“温心小屋”还提供了一个医护和患者沟通的平台。”我们会定期请一位医生和护士过来针对患者们解答各种问题。“林护长说,事实上,患者其实有很多问题都藏在心里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和医生护士沟通,而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也比较繁忙,无法做到一一解答患者的问题,而“温心小屋”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场地和平台。”可能一个病人提出的问题是患者们共同关注的,或者是共性的问题,我们就会一一解答。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沟通。“

此外,小屋还成了病友们之间认识和沟通的平台。”我们开张那天请患者过来参加活动,还请一些术后的病人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分享。“而这种沟通和分享,缓解了术前病人紧张的情绪,也对一些健康知识更加了解。

心愿:希望小屋形成病友互助

“温心小屋”门口贴着一张粉红色的提示:周一到周五15:00-17:00免费开放,周六日休息。

最初,林护长想着“温心小屋”一天开张两次,上下午各一次,但是因为人手问题,以及考虑到患者治疗时间集中在上午等具体情况,将开张的时间定在了下午。

而提示上,还列出了最近一周的主题活动,周一住院适应,学习分享;周二夏季挥毫、修心养性;周三影片欣赏,关注自我;周四星球跳棋,娱乐一刻,快乐桌游小游戏;周五沙盘游戏。

于是在社工们的精心运营下,“温心小屋”也成了一个病友们“交友”的场所。“以前病人们总是躺在床上,住得久的病人,我们有活动一叫他们就都来了。”林护长说,自从“温心小屋”开张举办过第一次活动后,病友们就都互相认识了。晚饭后,经常会看到大家聚在走廊里谈天说地。我们就开玩笑地说,你们又吃晚饭出来开会啦。“最明显的就是,以前这个开会的圈子很小,仅限于几个人,而如今,这个圈子变大了,各个病房的病友都会参与进来。”

28岁的小曾是温心小屋的常客。因为长时间住院,小屋的活动,他几乎都参与了。

开张那天,他还分享了自己的手术的心路历程。“没做手术之前,大家都比较焦虑吧,而且害怕,我就告诉他们术前不用紧张,要放松。”手术注意事项、过程中如何,会发生什么事情,在ICU会怎么样等等,都成了小曾分享的内容。他说,最明显的感受是,大家在手术前都特别紧张恐惧。“我就和他们说,上手术台前尽量放松,因为上台麻醉之后,就什么知觉都没有了。进去睡一觉醒来就什么都好了。”他说,大家了解之后心里会有点底。

“医护+病人这种宣教模式,效果更加好,更有说服力。”林护长说,病人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够让新入院的患者更快接受自己的患者角色,更加安心地住院等待手术。

林护长还记得,此前住院的一位患者,42岁,入院时很紧张。“他第二次进来手术,很紧张,每天都在走廊里踱来踱去,在病房一会儿进一会儿出。”林娜问他,干什么。他就坦言说,我很紧张。“没排手术日期时,他就天天看白版,等到手术排上后,他就显得更加紧张了。”

后来手术后,患者恢复很快。一次分享会上,他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了其他患者。一位同样术前很紧张的阿姨,当时就说:我从入院后就很紧张,现在听你这么一说,也觉得没什么。

林护长说,病友们的分享,更多的是鼓励,传递正能量。“在整个病房大环境里,心理素质好,接受能力也好,焦虑恐惧的心情会缓和很多。”

社工姑娘说,希望通过这个“温心小屋”,鼓励患者们互相支持,形成凝聚力,让患者们能够互助。

采写:南都记者 田海燕 摄影:南都记者 郑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