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驕陽似火,在省醫南海醫院住院部7樓心外科病房走廊的盡頭,一間叫“溫心小屋”的房間裏,傳出陣陣笑聲。笑聲充滿了快樂,讓人覺得夏日也不再焦躁。

“溫心小屋”提供了一個醫護和患者溝通的平臺

室內開着空調,只見穿着病號服的溫阿姨,手拿淺藍色的不織布,嫺熟地穿針引線,幾分鐘後,幾塊布片,就變成了一隻可愛的“花盆”。“阿姨,好厲害,上次我縫這個花了一個星期。”旁邊社工姑娘的話,引得室內七八個人都大笑起來。

“阿姨,你幫我縫吧。”坐在旁邊的小曾,順勢遞過去自己手上的灰色布塊。溫阿姨接過來比劃了一下,又似乎不滿地說道:“這個顏色不好看,做了也沒用。”旁邊的社工姑娘,馬上把自己手裏,縫得歪歪扭扭的布塊揚了揚說:“那阿姨,我們換吧。”

兩人的對話又引得室內笑聲翻飛。

室外的走廊依然安靜,而小屋裏熱鬧非凡。

這個是上個月省醫南海醫院新開張的“溫心小屋”,心外科的醫護人員將自己的會議室場地騰挪出來,爲患者提供了一個可以放鬆、活動、聊天的房間。它也承載了醫護人員溝通、健康宣講、病友互助等功能。

初衷:爲患者患者提供活動和娛樂場所

最初提出這個想法的是省醫南海醫院心外科護長林娜,而她的想法萌生在今年年初。“去年7月份開科以來,我們努力創建優質舒適住院環境。”林護長說,以前和病人聊天,以及健康宣講都是在病房裏,沒有專門的場地,而且手術後的病人只能待在病房,很悶。“經常有患者問我要WiFi,因爲太無聊。”心外科搬到7樓之後擁有了獨立的會議室,會議室的功能是提供醫護人員學習會議的地方,一般一週使用兩次左右。於是林娜就想到,是否可以把這間會議室改成多功能室,提供給患者進行活動,也提供一個可以更多消遣的地方。

“我就和主任溝通,他也很支持我的想法。”林護長笑着回憶說,主任還說,我們有這樣的平臺,這個房間還是270度觀景房。

後來,林護長和醫務社工溝通後,雙方一拍即合,溫心小屋就此提上日程。

申請資金、準備物品、裝飾等等,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6月24日溫心小屋正式開張。

坐落在走廊盡頭的小屋,真的“溫馨”無比。右手邊的牆上,佈置了一棵貼滿愛心的樹,名爲“心語心願”,每次活動後,患者都會寫自己的心願貼在上面。一名叫張姨的患者,寫的是:好好保住身體,多活幾年命。另一位叫黃生的患者家屬寫的是:祝大家早日康復,手術順利平安;也有社工姑娘的留言:“祝大家心情愉悅,早日康復。”

靠窗的玻璃前都掛着一盆盆茂盛的綠色植物,上面一張紙寫着:愛心綠植認養須知。

左手邊則是一個雙開門的書櫃,裏面放着各類書籍,暢銷書《島上書店》也在書櫃上。

林護長說,溫心小屋的物資有些是舊物利用,如書櫃,還有擺放在角落裏的幾張彩色的桌椅,提供給小朋友使用,書櫃裏的書籍有些是大家捐贈的,有些則是社工們購買的。在書櫃的旁邊,還有一個報刊架,上面擺放着,《讀者》《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各類書報。

功能:醫患溝通、健康宣教、病友互動的平臺

事實上,這個小屋,已經承載起幾項重要功能。醫護人員健康宣講的平臺。“在術前術中術後,我們都要進行健康宣教,還有一些健康知識的宣講,比如術前要準備什麼,術中怎樣等等,以前我們都是個性化的宣講,一個個找患者談。”有了這個平臺後,林護長和護士姑娘們就把這種宣講有時放在“溫心小屋”做。“把患者集中起來,可以減少醫護人員重複勞作。”

其次,“溫心小屋”還提供了一個醫護和患者溝通的平臺。”我們會定期請一位醫生和護士過來針對患者們解答各種問題。“林護長說,事實上,患者其實有很多問題都藏在心裏找不到合適的時間和醫生護士溝通,而醫護人員日常工作也比較繁忙,無法做到一一解答患者的問題,而“溫心小屋”正好提供了這樣的場地和平臺。”可能一個病人提出的問題是患者們共同關注的,或者是共性的問題,我們就會一一解答。增進了相互之間的溝通。“

此外,小屋還成了病友們之間認識和溝通的平臺。”我們開張那天請患者過來參加活動,還請一些術後的病人對自己的經歷進行分享。“而這種溝通和分享,緩解了術前病人緊張的情緒,也對一些健康知識更加了解。

心願:希望小屋形成病友互助

“溫心小屋”門口貼着一張粉紅色的提示:週一到週五15:00-17:00免費開放,週六日休息。

最初,林護長想着“溫心小屋”一天開張兩次,上下午各一次,但是因爲人手問題,以及考慮到患者治療時間集中在上午等具體情況,將開張的時間定在了下午。

而提示上,還列出了最近一週的主題活動,週一住院適應,學習分享;週二夏季揮毫、修心養性;週三影片欣賞,關注自我;週四星球跳棋,娛樂一刻,快樂桌遊小遊戲;週五沙盤遊戲。

於是在社工們的精心運營下,“溫心小屋”也成了一個病友們“交友”的場所。“以前病人們總是躺在牀上,住得久的病人,我們有活動一叫他們就都來了。”林護長說,自從“溫心小屋”開張舉辦過第一次活動後,病友們就都互相認識了。晚飯後,經常會看到大家聚在走廊裏談天說地。我們就開玩笑地說,你們又喫晚飯出來開會啦。“最明顯的就是,以前這個開會的圈子很小,僅限於幾個人,而如今,這個圈子變大了,各個病房的病友都會參與進來。”

28歲的小曾是溫心小屋的常客。因爲長時間住院,小屋的活動,他幾乎都參與了。

開張那天,他還分享了自己的手術的心路歷程。“沒做手術之前,大家都比較焦慮吧,而且害怕,我就告訴他們術前不用緊張,要放鬆。”手術注意事項、過程中如何,會發生什麼事情,在ICU會怎麼樣等等,都成了小曾分享的內容。他說,最明顯的感受是,大家在手術前都特別緊張恐懼。“我就和他們說,上手術檯前儘量放鬆,因爲上臺麻醉之後,就什麼知覺都沒有了。進去睡一覺醒來就什麼都好了。”他說,大家瞭解之後心裏會有點底。

“醫護+病人這種宣教模式,效果更加好,更有說服力。”林護長說,病人之間的相互溝通,能夠讓新入院的患者更快接受自己的患者角色,更加安心地住院等待手術。

林護長還記得,此前住院的一位患者,42歲,入院時很緊張。“他第二次進來手術,很緊張,每天都在走廊裏踱來踱去,在病房一會兒進一會兒出。”林娜問他,幹什麼。他就坦言說,我很緊張。“沒排手術日期時,他就天天看白版,等到手術排上後,他就顯得更加緊張了。”

後來手術後,患者恢復很快。一次分享會上,他把自己的經歷分享給了其他患者。一位同樣術前很緊張的阿姨,當時就說:我從入院後就很緊張,現在聽你這麼一說,也覺得沒什麼。

林護長說,病友們的分享,更多的是鼓勵,傳遞正能量。“在整個病房大環境裏,心理素質好,接受能力也好,焦慮恐懼的心情會緩和很多。”

社工姑娘說,希望通過這個“溫心小屋”,鼓勵患者們互相支持,形成凝聚力,讓患者們能夠互助。

採寫:南都記者 田海燕 攝影:南都記者 鄭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