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的出现解决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让更多需要医疗救助的人得以得到及时的帮助,挽救了他们的生命,也为很多人提供了献爱心的渠道。但是诈捐,骗捐行为伤害了群众的爱心,使得众筹平台的发展受到影响。大病网络众筹产生争议,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提升平台审核水平上。比如,建立专业团队审核、大数据智能风控、签署自律公约等。然而,仅关注这些,还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骗捐、诈捐现象,那要从源头上解决诈捐、骗捐,还需要哪些方面的举措呢?

笔者认为彻底解决网络众筹平台的突出问题,不仅要关注技术问题,更要关注治理问题。总的来说,需要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努力:

1.从长远看,加强治理,综合施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儿童大病医保、贫困群众医疗等特殊群体的保障,这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的根本之道。

2.由于个人救助属于赠与行为,不受慈善法调节,网络众筹容易导致救助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应引导和鼓励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捐赠,利用更科学更公平的制度机制选择需要帮助的对象。

3.也不能因噎废食,网络众筹对于需要紧急救助的个人或家庭来说更为便捷高效。这就意味着,应当加强治理思维,在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发展慈善组织的基础上,加强大病网络众筹的制度建设。

4.从法律意义上来说,依法监管,规范行善。虽然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发起求助的个人资质,但对于互联网服务平台来说,需要履行法定义务,做好风险提示,明确告知公众个人大病求助不属于慈善募捐,信息真实性由发起人负责。

5.从技术层面,要创新模式,守护信任。无论是募捐还是众筹,这些社会救助形式都依赖于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这些帮扶方式属于事后救助,对救助双方没有硬性约束,还存在一些模糊地带,存在风险隐患。

6.社会救助有多种渠道,只有在制度设计上守正创新,才能有效守护信任,呵护善意。比如平台利用信用评估、健康协议、互助规则等方式,尝试解决救助双方的信任难题;有机构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设计更加合理的捐助体系,精准调配互助资源,为慈善事业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总之,在现实中,由于个人大病求助规模较大,平台审核甄别力量有限,家庭财产状况核查比对渠道匮乏,信息公示的环节往往被虚置。所以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救助模式,持续优化救助手段,才能为公益事业注入发展动能,安放好每一分爱心和善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