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信贷倾斜和利率优惠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满足粮农的信贷资金需求,加大对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的金融服务力度。我国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建立粮食保护价收购制度和粮食储备制度,从粮食生产、存储和销售等环节给予支持,制定了生产性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了与国情相符的粮食流通体制,并逐步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体系。

编者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展现农业农村领域新变化,《中国城乡金融报》于近期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金融添彩新三农”系列主题报道,聚焦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领域发生的可喜变化,展现金融机构的作为和担当。

灌溉金融“活水” 保障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危密切相关,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体制几经变革取得了辉煌成就。总的来看,从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通过粮食“统购统销”和“三包一奖”的生产供应和补贴政策,我国在当时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建国后的快速工业化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期间

我国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建立粮食保护价收购制度和粮食储备制度,从粮食生产、存储和销售等环节给予支持,制定了生产性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了与国情相符的粮食流通体制,并逐步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体系。

特别是2003年之后,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2013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可以说我国的粮食生产始终践行着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

面对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我国坚定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01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8亿吨,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粮、经、饲生产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02

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机械数量、总动力,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都上了新台阶。

03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进展

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实行“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有效解决了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问题。

04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的导向更加明显

如2016年将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粮食补贴的目标和导向转变为对耕地地力的保护和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

05农业对外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安全治理机构和平台合作事宜,支持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外优质农产品加速流通。

在我国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粮食收储、流通和销售过程中,涉农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

持续不断加大

对“三农”的信贷投放

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信贷倾斜和利率优惠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满足粮农的信贷资金需求,加大对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的金融服务力度。为流通企业买卖粮食提供流动资金保障,为涉粮企业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

其次

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创新支持粮食稳产增产

灵活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围绕春耕和粮食生产等环节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积极提供符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粮食生产者的生产效率。

再次

形成金融服务合力

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配合政府财政政策的落地实施,加大对农田水利、抗旱救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综合体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农业“走出去”企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为企业开拓农业海外市场、促进农业对外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和资金支持。

文:张璟

文章刊于4月19日《中国城乡金融报》A1版

编辑:农银报业新媒体中心 沈苏月 刘文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