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执行力等于领导的领导力

说起领导力,第一反应,“领导力”是一种“感觉”,是些空洞的管理理论,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领导力是种方法论,可学,可复制。

首先,澄清个认知,领导和管理是有区别的,管理的核心驱动力是”怕”;领导的核心驱动力是尊敬和信任。管理理论盛行的年代,流程再造是效率提升的重要工具;到了共享经济时代,高人效的精益化创业使得自组织、自赋能的超级个人出现成为大趋势,90后、00后的“不怕”,必然需要对组织领导力的逆向思考。

面对创业守业,你有没有遇到过一类创业者、企业家总感觉自己分身乏术,还有一类企业家却能从容应对,游刃有余。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但单位时间创造的人效平效的差别,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差异。从管理和领导的差异两个角度看,效率差别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从管理者角度分析,先定义下“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的人。这个定义看似简单,实则本质,因为这个是“第一性原理”思考的结论。(“第一性原理”逆向思考模型我们后续文章讨论)那么,上面提到了两类企业家就代表了两种层次的“管理者”:如何分配领导、管理、执行的时间和角色。领导者角色:负责营造氛围的;管理者角色:避免“事必躬亲”的;执行者角色:负责给出结果的。在一个公司,每个人都应该三重身份合一。(《可复制的领导力》,樊登,中信出版社,2017年12月)

于是,员工的执行力就是领导的领导力,每个人都可以具备领导力,领导力通过工具化,实现可复制。很多日本企业是可复制领导力的优秀实践者。

我们一起进入一个日企主管安排工作的场景:

主管对下属说:麻烦你你去做件事(A),下属说:嗨!;主管马上第二句:你重复一遍任务。

等下属重复完成,主管第三句会反问:你觉得我让你做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下属回复后,主管进行第四句的嘱咐:做这件事情可能遇到几种情况,哪种情况你可以做决定,哪种你做不了决定。

讨论完这句话,下属渡边君还没被放走(升起自杀心),主管第五句话才完成任务布置:你自己做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五步下来,下属基本明白了做事需要解决的所有假设要素,结果一定接近于主管要求。

我们再脑补一下另一个国内某企业场景:

主管对员工说:你去做件事(B)。任务布置完成。过几天的对话内容变成这样:

“我让你干这个了吗”,员工:“我以为你让我干这个”;

“任务布置了几天了,怎么没信了”,员工:“我干完了,你没说让我给你信啊”;

员工:“主管,请示你,这个事情怎么弄”,主管:“啥事都问我,要你有啥用”,遇到问题员工不再敢问,自己干,某天主管:你做这事跟我说过吗,你敢自作主张啊!

员工做什么都是错。

日企布置工作要说五遍,我们的企业家经常会说:不要让我说第二遍。

一个例子对比下来,企业效率高低自然分出胜负。

于是,樊登老师说:领导力不是天生的,是可学习的,是可复制的。逆向思考背后的逻辑是:员工的执行力就是领导的领导力,这种领导力方法论里面包括员工执行力,每个员工领导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执行者角色三位一体,是那个思考和回答了五遍任务的员工,复制这个“三位一体”的员工,就是“可复制的领导力”的含义。逻辑听懂后,我深以为然。

我们在投资企业尽调过程中,会观察“可复制领导力”的实践情况,会场景化感知上下级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效率,这是新经济下企业运营的“流程再造”。

减少盲点象限,激发潜能象限,则效率最大化

如果把人际沟通比作是个窗户,沟通视窗分为四种:

1、自己知道,他人知道的公开象限;

2、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隐私象限;

3、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的盲点象限;

4、自己、他人都不知道的潜能象限。

那么,要沟通效率最大化,扩大公开象限,激发潜能象限。

这就是我们在投资过程中特别强调的一点:保持同步认知,并互助最大化实现扫除盲维和盲点。

对于我们的投资经理、被投企业、合作投资机构,我们要求“三统一”:认知在一个频道;方法论互相认同;帮忙不添乱。通过及时反馈,同步认知;通过不断学习,同步方法论升级;通过价值观统一,共同赋能企业,减少内耗。“三统一”是我们解决沟通成本最小化,效率最大化的方法论。

我们内部定期分享学习会,学方法论学技能,团队同步同频;我们与合作方,不断分享升级的方法论,在认知同频的情况下,互相扫盲维、盲区、盲点,加速进化;价值观这个需要锚定的核心因素,我们始终不渝地重复、加深、烙印。

领导力的逆向思考,是一种修行方式

不管是投资机构还是创业守业,一个有野心的管理者,需要将每名员工变成团队的战略合作者。可复制的领导力,通过不断扩大公开象限,提供领导、管理、执行三个层面的信息点对点对称,这个过程也正是工作修行的过程,这个思考模型可以让我们高效过一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