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也是古代植树节?

提起“清明”,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祭祖扫墓。

其实在古代,清明节也是植树节。

农谚有云:“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既是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富有仲春与暮春之交,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清明时节,也正是大地回暖、万物复苏、吐故纳新的好时节,褪去冬日的阴霾与懒散,迎来春日的和煦与温暖。

《岁时百问》这样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前后,气温渐升,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淮南子·天文训》中这样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在这一时节,种植树苗,其成活率高,生长快,故在清明时节,古人除了祭祀祖先,还会出游踏青,插柳植树等,且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那么最早提出清明植树的是谁呢?

——就是汉高祖刘邦

相传,刘邦登基后,在一年的清明节回乡祭祖。一行人来到他家乡沛县的一处坟岗里。由于战乱,这里野草丛生,野狐出没;且由于长期无人打理而导致坟头不显,墓碑断裂,已无法辨认祖先的坟墓。刘邦立即命令文臣在黄帛之上书写了一份祭祖文,刘邦手持祭文,心中默默祷告:“上苍有眼,祭文飘落之处即为祖先安寝之所。”遂将黄帛抛向天空,黄帛在空中飘荡了一会后,落在不远处的一座坟头上。随从立即上前寻找,发现了一块已经破碎的墓碑,上面果然刻有刘邦祖先的名讳。刘邦大喜,立即命人修坟立碑,并在旁边亲手栽植几棵松柏作为标志。

此后,群臣纷纷效仿,每至清明,回乡祭祖必要植树栽花。渐渐,此习俗流传到民间,人们便将清明祭祖与植树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

清明插柳,柳成荫

到了唐代,除了植树,清明踏青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清明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即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而插柳的风俗,指的是人们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种行为。有的地方,人们还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而在田野踏青和坟茔祭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随手将柳枝往坟头或地上一插,由于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插便可存活,便起到了植树的作用。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样,清明插柳的习俗慢慢形成。

谈及插柳,不得不提唐代的这位诗人了——柳宗元。柳宗元是一位亲自种树、并对种树很有经验的官吏。被贬作柳州刺史时,他就十分重视柳州城区的植树造林,亲自参加植树活动。

并作《种柳戏题》,曰:“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而在《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中,“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翻译过来更能直观了解柳宗元对植树的喜爱,译文:我亲自种植黄柑二百株,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中,也详细记载了柳宗元注重修整市容、种植树木花草的绿色事迹。

乾隆的清明植树碑

据有关史料记载,乾隆时期曾规定,永定河护河的兵士每人每年要种柳100棵,且对树苗的规格、栽植标准有严格要求,尤其是要保证成活率。为鼓励永定河沿岸村庄的民众在清明节时广泛植树,清政府还制定了若干奖励办法。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还总结出植柳的经验,并写成一首五言诗:“堤柳以护堤,宜内不宜外。内则根盘结,御浪堤弗败,外惟徒饰观,水至堤仍坏。此理本易晓,倒置尚有在。而况其精微,莫解亦奚怪,经过命补植,缓急或少赖。治标兹小助,探源斯岂逮。”

此外,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有乾隆植树碑一通,正面刻有乾隆御笔题写的《种松诗》。据说,此碑原为圆明园遗物,在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后被移至未名湖畔。由此碑可见,乾隆皇帝经常在清明节植树。

民国时的法定植树节

1912年5月,中华民国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看到祖国遍地荒山秃岭,联名上书北洋政府,倡导以每年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同年7月,在孙中山的积极倡议下,北洋政府下令,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举行植树节典礼并植树。

爱国将领冯玉祥有“植树将军”的雅称。他曾写下一首通俗易懂、流传甚广的护林诗:“老冯驻徐州,徐州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此诗威力无穷,有效制止了乱砍滥伐树木的现象。并且他为美化徐州的城市环境,冯玉祥发动官兵在清明节前后广泛植树造林,不几年,徐州城内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清明植树,虽没有明确指出清明节就是植树节,但这是古人们约定俗成的清明习惯,上到君王、朝臣,下到平民百姓,祭祖、踏青、插柳、植树……

古人们虽然没有现代的高科技,但是他们拥有更多与自然拥抱相处的机会,在植树节到来之际,在春天萌发之际,放下手机,走出去,植一棵树,交友踏青……岂不乐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