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啦,今天的小科普就到这了,感兴趣读者大人们可以私下偷偷观察身边的人进行验证,毕竟有抽样调查发现:普遍来说,人说谎的频率可高达10分钟内说3个谎。官微君觉得唯一能在生活中科学应用的只有“微表情”这门学科,也被称为微反应,全称“心理应激微反应”。

原标题:可别搁那儿跟我扒瞎!

各位读者大人好鸭!这里是官微君~

官微君最近在刷日剧《轮到你了》,这部剧让官微君不禁想起了当年第一次看《名侦探柯南》,一度让官微君产生一种总有刁民想害朕的错觉。

虽然官微君菜的真实,但是还是喜欢看一些刑侦剧,并积极把里面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这导致官微君有段时间看谁都觉得谁可疑。

其实好多技巧在生活之中都用不上,毕竟官微君只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并不是走哪死哪死的死神小学生,也不是以爷爷的名义到处瞎咧咧的丧门中学生。

官微君觉得唯一能在生活中科学应用的只有“微表情”这门学科,也被称为微反应,全称“心理应激微反应”。

指的是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

这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被应用于刑侦过程之中,美国FBI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邀请相关专家作为顾问,培训探员刑侦鉴谎

港剧《读心神探》、美剧《Lie to me》就是微反应应用在刑侦方面的电视剧。

这个经典表情包就出自《读心神探》。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是不能自己有意识的控制瞳孔缩放的。除此之外,还有排汗、心跳速率等也是不能被自己控制,生活中一些无意识的小动作也是充分证明了微反应这个学科成立。

当然,真实的微反应并不像电视剧里那么夸张,微反应作为一门学科,有一套完整且系统的流程,并不是真的能通过一个撇嘴或者眉毛上扬就能看出一个陌生人有没有说谎。

专业人士需要本着对嫌疑人和受害者负责的态度,在视频一帧帧慢放、反复且细致的观察下,综合事件的线索、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去判断,才有可能得出一个结果。

但是对于熟人而言,你很容易看出他有没有说谎。因为你很熟悉他平时的语言、行为习惯和一些小动作,所以熟人之间说谎是很容易被发现的。

如果发现不了的话,除了说明你跟对方没有那么熟外……就只能说明你比较钝感了……(允悲)

这也就解释了当初官微君偷摸摸玩电脑为什么会被发现了……

官网明明把犯罪现场都还原了,电脑也用风扇物理降温了,为什么官微君还没说话,官微君的爸妈就知道官微君说谎了,然后就是一顿竹笋炒肉……

后来官微君的朋友说,以前的官微君准备说谎的时候,会有一些下意识的小动作。

非专业人士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更多通过语言逻辑,比如在否定的时候,人会倾向于简略的回答,如果对方把整个问句复述一遍,那就是在说谎。举个例子:

问:你有没有时间?

没说谎:没有。

说谎:我没有时间。

不信的读者大人可以试试,一试一个准。

好啦,今天的小科普就到这了,感兴趣读者大人们可以私下偷偷观察身边的人进行验证,毕竟有抽样调查发现:普遍来说,人说谎的频率可高达10分钟内说3个谎。

读者大人们切记,偷偷观察,毕竟这样最真实,如果读者大人们有什么发现也可以跟官微君留言互动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