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宮殿和泥蜂的茅屋

自然界有兩種蜂類,一種叫蜜蜂,一種叫泥蜂。蜜蜂是建築界的高手,它們的蜂巢在建築工藝上近乎完美。每一個巢壁之間的角度都是精準的120度,每層巢壁厚度的偏差僅在0.002毫米之內。也就是說,蜜蜂在建造蜂巢的過程中產生的公差僅爲2%。要知道,人類的建築允許的公差是10%。

同樣是蜂類,泥蜂也要築巢。它們建築水平和蜜蜂有着天壤之別。泥蜂會很隨意的將巢室做成一個不規則的柱狀。

爲什麼蜜蜂會建造出如此精美的蜂巢,而泥蜂卻馬馬虎虎的行事?答案在於建築材料。蜜蜂的建築材料是蜂蠟。每1千克蜂蠟需要8.7千克的蜂蜜作爲原材料,這意味着蜜蜂需要在花叢中往返九萬次。這樣珍貴的材料經不得一絲的浪費,所以蜜蜂的工作效率非常高,而且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相對的,泥蜂所用的建築材料是普通的泥巴。這種隨處可得的材料非常廉價,它們完全不需要考慮如何有效的利用資源。

裝箱方式-權衡式思維與富餘心態

擁有稀缺材料的蜜蜂勤勤懇懇的建造近乎完美的蜂巢,擁有廉價泥巴的泥蜂則隨隨便便的糊出一個家。這種因稀缺與富餘導致的行爲方式的差異在人類身上也會出現。

試想一下,你馬上就要去外地出差一個禮拜。如果你有一個巨大的行李箱,那麼你的裝箱方式大概會是:首先放入必備物品,例如洗漱用品,西裝,皮鞋,筆記本電腦等等。接着你會想,也許那邊會下雨?於是你又放進去一把雨傘。下雨就意味着降溫,所以你又丟進去一件厚外套。如果箱子還有空間,你大概還會再裝進去一套運動服和一雙跑鞋,說不定在那邊還有時間可以抽空鍛鍊?最後,你心滿意足的拉上了拉鍊。雖然箱子還沒有裝滿,但你覺得這些東西大概可以滿足未來幾天的需要了。

如果同樣的一趟旅程,你只有一個很小的行李箱呢?一開始,你當然還是會把必需品先裝進去。很快行李箱就滿了。你只好把東西全都拿出來,想辦法合理佈局,重新分配有限的空間。筆記本可以疊在西裝裏,襪子和充電器都可以塞在鞋子裏,皮帶可以展開來貼在行李箱的側壁上。終於,小小的行李箱又擠出了一點富裕的空間。這時你會想,要不要帶雨傘?那邊可能會下雨。要不要帶毛衣?也許未來的幾天會降溫。或者帶上一雙跑鞋?最近忙於工作,好像有點過胖了。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你最終決定還是帶上一件毛衣禦寒。

擁有大行李箱時,我們隨心所欲的裝箱,富餘讓我們變得十分隨意。而使用小行李箱時,人們開始變得小心翼翼,反覆權衡每一件行李是否真的需要帶上。行李箱只是一個比喻,裝在裏面的也許不是真實的行李,而是你的工作,你的興趣愛好,你與家人共處的時光。不同的裝箱方式告訴我們:稀缺會讓我們變得小心翼翼,隨時進行權衡。

權衡式思維

一旦意識到了權衡的存在,權衡式思維就會產生。權衡意味着取捨,意味着放棄。這種沒有被滿足的需要讓我們對它念念不忘,併產生決策困難。缺錢時,我們會非常關注需要支付的賬單。時間緊迫時,所有待辦的事情都會湧入我們的腦海。這些賬單或者待辦事物在我們的頭腦中叫囂着,逼我們做出取捨,讓我們不得不放棄一些東西,並對有限的資源進行重組以度過眼前的難關。

富餘心態

相反,如果擁有一個巨大的行李箱,就意味着你只需要在資源豐富的狀況下進行資源的管理。富餘,讓我們從權衡中解脫出來。我們在這裏所說的富餘,並不是計劃內的,爲了應對突發事件而特意留出的時間或金錢。富餘的心態是時間或金錢確實充足,即使做完手頭的一切工作,買了一切想買的東西,還是有剩餘時纔會產生的"副產品"。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享受金錢上的富餘。但每個人肯定都體會過時間上的富餘。比如,這周工作不太忙,我們不再被緊迫感追逐。每一項工作因爲時間的充足都顯得遊刃有餘。

富餘意味着低效和浪費

富餘會帶給我們什麼?社會發展到今天,生產力水平已經完全可以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我們的冰箱裏常常出現被遺忘的食品,每個女孩的衣櫃裏都有幾件從來不穿的衣服。在美國,很多家庭甚至會租用自助式倉庫來存儲一些無用的東西。

富餘讓我們脫離了權衡的困擾,允許我們去購買那些我們想要卻不一定有用的東西。低效和浪費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

富餘心態的積極意義

如果說富餘意味着浪費和散漫,而權衡意味着謹慎與高效,那麼是不是說窮人會比富人更加容易成功?越是緊急的任務,人們越能做的更好呢?事實顯然不是這樣的。

富餘讓我們擁有了不做選擇的權利

富餘的心態很多時候是利大於弊的。要證明這一點,我們來看一則試驗。

假設你是一名大學生,正準備去自習室準備第二天要交的論文。當你穿過校園時,發現圖書館裏正在舉行講座,主講人是你仰慕已久的一位教授。那麼,你會堅持去自習室還是去聽講座?隨後,另一名大學生也面臨了這樣的選擇。不過他所經受的誘惑要更大一些,在另一個禮堂裏,他最喜愛的樂隊正在舉行一場音樂會。他是堅持去自習室,還是去聽講座,或者去聽音樂會呢?

這個試驗的結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當只有一個富有吸引力的選項時,大約有60%的學生會去自習室。而當吸引人的選項增加爲兩個時,選擇去自習室的學生反而達到了80%。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爲選擇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學習和休閒同時出現時,人們會權衡,今天究竟是學習更重要還是講座更重要?而當休閒活動增加到兩個時,爲了避免面對兩難的情景,多數人反而會通過堅持最初的計劃來避免選擇的負擔。富餘給了我們無需做選擇的自由。

富餘降低了犯錯成本

同樣是錯誤的選擇,沒有富餘時的犯錯,後果可能更加嚴重。我們再來看一則小故事:

傑克和本路過一家服裝店,兩人都看上了一件一直想買的皮夾克。這件皮夾克非常漂亮,可是並不實用,而且很貴,要2000元。對他們來說,正確的決定是掉頭走開。可是他們都向慾望屈服了,稀裏糊塗的花掉了這筆錢。傑克的現金很充裕,他冷靜下來之後,懊惱的想到:真是花了一筆冤枉錢。而本的經濟狀況非常不妙。他冷靜之後想到:完蛋了,現在我沒有錢來修理汽車了。而車子壞了,上班就會遲到,上班遲到就會....

同樣是一次衝動消費,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後果。富裕的傑克只需要檢討一下自己的衝動。他的富餘爲他支付了這2000塊的賬單。而窘迫的本所要面臨的一系列後果很有可能讓他付出實際的代價。

在時間管理上,富餘也同樣能夠爲我們的錯誤買單。大多數人都會對未來的計劃持樂觀態度,因此計劃謬誤常常會發生。以爲一週就能完成的項目,實際上需要半個月。以爲一個月可以寫完的論文,其實需要五十天才能完成。

對不那麼忙的人來說,富餘的時間可以吞噬計算的誤差,將錯誤引發的後果最小化。而對於忙碌的人來說,每一個小時的錯誤估計都需要他犧牲其他的一些事物來補償。

也許你會問,如果失誤的成本更高,失敗的可能性更大,在經濟緊張或者時間緊張的情況下,人們難道不會更謹慎的消費和計劃工作嗎?這句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想要減少錯誤,僅僅靠努力是不夠的。努力和專心還不足以讓我們避免計劃謬誤,忙碌反而更容易讓我們對未來做出錯誤的估計。因爲稀缺而產生的專注不僅不會給我們帶來鋼鐵般的意志力,反而會降低我們的自控能力,讓我們更容易屈服於誘惑或者一時的衝動。爲什麼會產生這種效果?請參見前文帶寬負擔-控制力的下降

邊際效用遞減-富餘降低了誘惑的負擔

擁有的越多,每一樣額外增加的物品的價值就越低。經濟學家們將這種現象稱爲邊際效用遞減。現實生活中,如果傑克和本真的同時遇到了自己心儀的皮夾克,對富裕的傑克來說,這件皮夾克不過是一件還不錯的衣服,買了也可以,不買也沒什麼關係。可對於拮据的本來說,那件皮夾克反而成爲了讓人慾罷不能的奢侈品。同樣的一件衣服,對本來說,是難以抵擋的誘惑,而對傑克來說,正是因爲他擁有的更多,誘惑力反而沒有那麼大。

粒度差異-富餘降低了思考的難度

什麼是粒度?我們還是用裝箱方式進行說明。再來聽一個小故事。

瑪麗和簡應邀參加一個野餐會,瑪麗負責帶水果,簡負責帶軟糖。瑪麗需要好好考慮裝箱方式。她在野餐籃裏放了一個西瓜,一個菠蘿,籃子基本已經滿了。爲了多裝一些其他的水果,瑪麗只好放棄西瓜,選擇體積較小的蘋果和梨子,並將葡萄一顆顆的塞到蘋果和梨子的縫隙之中。將水果放到籃子裏的動作看似簡單,實際上找到一個最佳的排列方式是很困難的。相比之下,簡的任務要簡單很多。她將西瓜味的軟糖丟進籃子裏,又隨手丟進去幾個橙子味的。之後她拿起籃子輕輕一晃,又多出了很多空間。於是簡又丟了幾個草莓味的糖果進去。

簡的任務之所以比瑪麗的簡單的多,正是因爲她面臨的問題的“粒度”更小。同樣的物件,空間越大,裝箱的難度就越小。這就是粒度減小帶來的問題難度的降低。在生活中,可支配的資源越多,我們做出的決策的難度就越小。而稀缺會讓人一直處在一個計算難度更大的環境中。富餘帶給了我們的不僅僅是足夠空間,也是問題“粒度”的縮小。

富餘是一種奢侈的心理享受。它讓我們能夠購買更多的商品,也給予我們隨意裝箱,不用動腦筋,即使犯錯也無所謂的奢侈享受。正如盧梭所說,“一個人的富有程度,與他所能捨棄之物的數量呈正比”。

從基礎會計學的角度來看,不存在絕對富有或者絕對悠閒的人,權衡是無處不在的。富餘其實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如何才能成爲一個擁有富餘心態的人,我們需要更多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知識做基礎,才能鍛煉出這種思維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