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省正在決戰脫貧攻堅、實施“3+X”工程兩年攻堅行動、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稻漁綜合種養產業作爲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最有效方式,正當其時,機遇難得。本次活動分爲現場觀摩、技術培訓和交流發言三部分,旨在貫徹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精神,分析研判了我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明確了全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思路。

9月3日到4日,陝西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培訓暨現場觀摩推進會在漢中市舉行。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蔡斌在活動上提出,我省宜漁稻田總面積60萬畝,產業發展空間巨大。通過實施兩步走戰略,到2020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面積爭取突破5萬畝;再利用5年時間,到“十四五”末,產業發展達到40萬畝,實現畝均增收1000元以上。

本次活動分爲現場觀摩、技術培訓和交流發言三部分,旨在貫徹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精神,分析研判了我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明確了全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思路。來自全省市區縣農業水產系統幹部、專家教授和從業者近200人蔘會。

與會代表們首先觀摩了城固縣、勉縣和南鄭區的四家稻漁綜合種養示範點,對漢中市在稻漁綜合種養項目上取得的成效,代表們給予了充分肯定。技術培訓會上,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李可心研究員、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蔣軍站長和陝西省水產研究與工作總站王豐主任,就稻漁綜合種養項目分別從技術規範、產業形勢、我省現狀方面做了闡述。交流發言階段,來自漢中、榆林、安康及下轄區縣的數十位代表進行了工作彙報,使與會者受到啓發,樹立了產業發展信心。

據瞭解,我省是全國最早有稻田養魚歷史記載的兩個省區之一。早在漢代,陝西和四川等地就已普遍流行稻田養魚,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經歷過3次大的發展階段:一次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主要是平田養魚,基本是人放天養,產量極低;第二次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實施工程化稻田養魚,投資大、收入少,且側重養魚,在發展思路上存在一定缺陷,沒有形成“氣候”;第三次就是轉型升級後的稻漁綜合種養。經過近6、7年積極發展,全省已有橫山、南鄭、城固、勉縣、漢陰等多個縣區積累了較好的產業發展基礎。

“2013年後,我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精準帶動7100多貧困羣衆,戶均增收6000多元,成爲陝北白于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和陝南秦巴山區深度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方式,在扶貧和生態環保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蔡斌介紹,目前,我省形成了陝北榆林無定河灘塗稻田、陝南安康山區稻田和漢中盆地稻田等3種區域性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比如橫山稻-蟹、南鄭稻-鱉、勉縣稻-鰍、漢陰的漁樂休閒一體模式等,這些模式經濟上投入少,效益高,畝均純利潤1500元到3000元,高出單種水稻1000多元,工程簡便易行,生產操作簡單,適合不同面積作業,也容易推廣。我省有稻田158萬多畝,宜漁稻田60萬畝,種養面積僅2.94萬多畝,可以利用的稻田資源非常充足,尚有95%的發展空間。

目前,我省正在決戰脫貧攻堅、實施“3+X”工程兩年攻堅行動、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稻漁綜合種養產業作爲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最有效方式,正當其時,機遇難得。按照省農業農村廳的規劃,我省將實施“三三三”重點工程:即先行培育創建3個河蟹、小龍蝦、泥鰍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特色小鎮,先行先試;中期再建成橫山、漢中、安康3個萬畝科技示範基地;依託基地,最後形成河蟹、小龍蝦、泥鰍3個特色產業,帶動全省產業快速發展。

蔡斌還介紹,全省現有稻漁綜合種養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69家,形成工程化稻田近2萬畝。對存在溝坑及養殖工程佔比超過10%的部分稻田,省上從今年開始將安排一定資金進行提升改造,並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規範稻漁綜合種養行爲,確保穩糧增收。今年內,省上還將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通過加大政策和財政資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吸引社會力量投資,注入發展動力,以推進我省漁業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記者:陳新濤

編輯:墨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