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窩子的好壞將決定有多少魚會被誘進窩,而窩子裏魚的數量也將直接影響釣獲量,所以在初始階段不應該過於追求高中魚率,無論浮漂是否出現信號都應該加快抬竿頻率,只有這樣才能把窩子做得更厚實,從而將更多的魚誘進窩。想要提高中魚率,就要求浮漂不能出現過多的雜亂動作以及虛假信號,所以應該選擇喫鉛量偏大一些的浮漂,浮漂的喫鉛量越大,信號過濾能力就越強,但是在魚的活性較低,喫口較輕的時候則不宜加大浮漂喫鉛量,因爲這樣做會讓原本就很微弱的魚口完全消失。

釣魚人經常談到一個詞:“中魚率”,也就是中魚次數與抬竿次數之比。在很多人的常規思維中,中魚率高肯定是一件好事,因爲中魚率高也就意味着空竿的次數少,但是我們不妨來做一個假設:

小王和小李兩個人一同去釣魚,在相同的時間內,小王100次抬竿只有50次中魚,中魚率爲50%;小李50次抬竿有40次中魚,中魚率爲80%。

很明顯,小李的中魚率遠遠高於小王,但是小李最多也只可能釣到40條魚,而小王最多則可能釣到50條魚,也就是說只要小王在遛魚、抄魚等環節上不出現失誤,就一定比小李釣得多。可見中魚率高卻並不一定能釣到更多的魚。

中魚率高就一定釣得多嗎?細說中魚率的高低問題

中魚率的高與低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一個經驗豐富的釣魚人能夠根據魚情以及目標魚的大小來靈活把控中魚率的高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探討中魚率的高低應該如何把控:

初始段需要低中魚率,中後期階段需要高中魚率

釣魚的初始階段最重要的任務並不是把魚釣上來,而是爲釣魚打基礎,也就是做窩。窩子的好壞將決定有多少魚會被誘進窩,而窩子裏魚的數量也將直接影響釣獲量,所以在初始階段不應該過於追求高中魚率,無論浮漂是否出現信號都應該加快抬竿頻率,只有這樣才能把窩子做得更厚實,從而將更多的魚誘進窩。

到了中後期階段,上魚的速度會逐漸開始減慢,再加上前期高頻率抬竿已經把窩子做足,此時再採用高頻率抬竿的釣法就沒有太大必要了。爲了讓漁獲量最大化,中後期必須穩紮穩打,所以應該減緩抬竿頻率,讓中魚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另外在釣魚的初始階段,由於對魚的喫口特點以及漂相還沒有完全摸透,所以更應該見到信號就果斷抬竿,這也是一種必要的嘗試與摸索。到了中後期,對漂相以及魚的咬鉤特點已經充分掌握之後便可以將抬竿頻率減慢,適當選擇放口,由此來提高中魚率,減少不必要的空竿。

中魚率高就一定釣得多嗎?細說中魚率的高低問題

釣小魚需要低中魚率,釣大魚需要高中魚率

我們都知道小魚進窩是成羣結隊的,而大魚進窩通常都是形單影隻。所以釣小魚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考慮如何儘快把窩子裏的魚釣上來,更要考慮怎樣才能讓魚在窩子裏停留的時間更長。想要增強留魚的效果,就必須保證高頻率的補窩,避免窩料消耗殆盡。釣小魚的時候,高頻率的抬竿能夠起到很好的補窩作用,讓魚在窩子裏停留的時間更長。

由於大魚進窩通常都只是單獨的一兩條,所以不用過多考慮留魚的問題。同時,大魚進窩之後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魚釣上來,並且要求一次成功,空竿或者魚鉤掛到魚的身體都很有可能讓魚受到驚嚇而逃離窩點。所以在釣大魚的時候一定要保證較高的中魚率,因爲大魚通常不會給我們第二次機會,錯過一次也就意味着永遠錯過。

中魚率高就一定釣得多嗎?細說中魚率的高低問題

釣生口魚中魚率必然高,釣滑口魚中魚率必然低

雖然我們可以人爲去把控中魚率的高低,但是在有些時候中魚率的高低並不是完全能夠由釣魚人去控制的。例如在釣生口魚的時候,只要魚的活性沒有問題,中魚率自然是不會太低的。但是在釣滑口魚的時候,即便是我們有意放口,只抓最有把握的漂相也難免出現空竿。

所以在釣生口魚的時候沒有必要太在乎中魚率的高低,而面對滑口魚我們也只能是力爭提高中魚率,但是想要像釣生口魚那樣十竿九中也是不太可能的。

中魚率高就一定釣得多嗎?細說中魚率的高低問題

看完以上內容,想必大家應該都注意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詞,那就是“頻率”。採用高頻率釣法的時候,中魚率一定會偏低,但是採用低頻率釣法時,中魚率就能穩步提升。頻率在釣魚的過程中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有一些經驗豐富的釣魚人之所以每次都能釣得比別人多,正是因爲他們能夠合理把控頻率由快到慢的轉變。想要加快頻率並不是一件難事,只要釣魚人頭腦清晰同時勤快一些就行,但是想要提高中魚率,不僅僅只是降低抬竿和換餌的頻率這麼簡單,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魚鉤大小與餌料狀態】

從理論上來說,使用越小的魚鉤中魚率越高,但是魚鉤太小也會導致脫鉤跑魚的概率上升,也就是說使用較小的魚鉤更容易中魚,但是也更容易脫鉤跑魚。所以在選擇魚鉤大小的時候可以偏小但不能過小,鉤條也應該適當偏細,做到這兩點也就意味着魚鉤的整體重量降低,魚鉤的重量降低能夠讓魚在吞食鉤餌的時候更加輕鬆,有效減少空竿現象產生。

餌料狀態主要指軟硬程度與大小,搓小軟黏餌或者使用拉餌能夠確保較高的適口性,有利於魚吞食鉤餌,同時提高中魚率。餌團小大應該以正好完整的包住魚鉤爲最佳,軟性程度應該與人的耳垂相仿爲最佳。

中魚率高就一定釣得多嗎?細說中魚率的高低問題

【浮漂選擇與調釣】

想要提高中魚率,就要求浮漂不能出現過多的雜亂動作以及虛假信號,所以應該選擇喫鉛量偏大一些的浮漂,浮漂的喫鉛量越大,信號過濾能力就越強,但是在魚的活性較低,喫口較輕的時候則不宜加大浮漂喫鉛量,因爲這樣做會讓原本就很微弱的魚口完全消失。除此之外,浮漂喫鉛量只可偏大而不可過大,特別是在釣中小型魚的時候。正確的做法是一旦發現浮漂虛假信號較多,可以以0.5克爲階梯逐漸增加喫鉛量,然後觀察浮漂出現的信號決定是否咬繼續增加。

在初始階段,我們希望讓抬竿頻率更快的時候,通常可以採用調4至5目,釣2至3目的調釣方法,目的是減少子線在水底的彎曲程度,以求讓浮漂出現更多信號。但是到了中後期,當我們需要提高中魚率時,或者是當空竿、脫鉤跑魚現象頻頻發生時,我們就應該改變調釣方式,讓子線在水底彎曲程度更大,也就是釣得更遲鈍一些。可以先試着增加釣目,將原有的釣2至3目改爲釣4至5目,有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將釣目增加至5目以上。如果依然發現中魚率不高,則可以增加鉛皮改爲調平水或者是跑鉛釣法。

中魚率高就一定釣得多嗎?細說中魚率的高低問題

【線組搭配與鉤距】

想要確保較高的中魚率,線組不能過粗,特別是子線,這是因爲越粗的子線越容易在魚吞食鉤餌時形成阻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擋口”。另外主線號數應該比子線號數大一至兩個號爲最佳,例如我們使用1.0子線,就應該搭配1.2或1.5號主線。主線號數如果比子線大太多,在水中的阻力也會隨着增大,使得浮漂信號減弱。

鉤距的大小與中魚率也是密切相關的,常規情況下,鉤距都在一個鉤長至三個鉤長之間。當我們釣小魚、釣快魚的時候,可以使用三個鉤長的大鉤距,在釣浮的時候甚至可以用到五個鉤長的超大鉤距。但是如果是釣底,並且希望確保較高的中魚率,最合適的鉤距是一個鉤長至一個半鉤長。

中魚率高就一定釣得多嗎?細說中魚率的高低問題

【漂相識別與放口策略】

前文中我們已經說過,選擇喫鉛量偏大一些的浮漂可以有效減少虛假信號,但是這並不意味着能夠徹底屏蔽掉所有的虛假信號,特別是在野生水域,小雜魚較多的情況下,更需要釣魚人通過浮漂所產生的信號去仔細鑑別魚是否把鉤餌喫進嘴。

通常情況下,魚沒有把鉤餌喫進嘴,或者是小雜魚鬧鉤時,浮漂會出現反覆上下起伏信號,這種信號沒有太大力度,浮漂上升與下降之間來回切換的速度快,說得更通俗一些就是浮漂信號模糊、不乾脆。魚真正把鉤餌喫進嘴,浮漂出現的信號應該有力度的下頓,並且下頓之後浮漂在短時間內不會回到原位。如果魚的體型較大,則很可能出現兩目以上的大幅度頓口,甚至是直接黑漂。

因此,想要確保較高的中魚率就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以及平和的心態,浮漂出現信號之後應該迅速鑑別信號的真僞,將一些模糊、上下起伏不定、軟弱無力的信號果斷放棄,直至浮漂出現強有力的、乾脆清晰的的信號後再抬竿。

中魚率高就一定釣得多嗎?細說中魚率的高低問題

圖:來源於IC Photo、圖蟲創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