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9月5日訊溼地被稱爲"地球之腎",是地球上極爲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近年來,受生產生活、城鎮化建設等因素的影響,天然溼地面積不斷減少、部分溼地功能退化,溼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溼地旅遊以溼地保護爲前提,是一種可持續的旅遊發展狀態。將溼地旅遊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把生態溼地扶貧擺在突出位置,建立扶貧機制,助力脫貧攻堅,是十分必要的。近日,爲對黃河溼地建設和蓑衣樊村脫貧攻堅深入瞭解,曲阜師範大學美麗鄉村建設實踐隊10名隊員一行前往淄博市高青縣蓑衣樊村,對村莊發展規劃以及黃河溼地建設展開實地調研。

走訪鄉村角落 聆聽村民心聲

7月25日上午,調研實踐隊首先對蓑衣樊村村民進行採訪。一進村莊,就看到道路兩側的稻田蟹養殖區河渠縱橫,順着道路走進村內,寬闊平整的柏油馬路四通八達。

調研實踐隊行走在蓑衣樊村的大街小巷中,發現村莊街道兩旁都是“客棧”、“老魚館”還有“農家樂”,採訪中,有蓑衣樊村村民說:“別看俺們村現在建設得這麼好,其實以前窮着咧!多虧現在發展溼地旅遊,有很多遊客來俺們村兒,俺們這纔開店做生意,逐漸富起來。”據村民反映,蓑衣樊村三面環水,由於長期受黃河水侵蝕,土地屬於典型的鹽鹼澇窪地,村民們在土地上種植水稻,雖然投入不少,但收益卻不理想,村裏許多青壯年勞力選擇了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婦女、孩子守着“一畝三分地”。以前的蓑衣樊村,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貧困小村莊。

調研實踐隊挨家挨戶實地採訪,據悉,目前以生態、綠色農業爲主導的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農鑫牧業高青黑牛”、“大蘆湖大米”、“大蘆湖稻田蟹”、“蟹田米”、“萬畝生態荷花園”、“大蘆湖綠色果菜採摘園”、 黃河農家手織布藝、“湖畔樂”野生魚餐飲等已逐步形成產業,全村三分之二勞動力實現就近轉移就業,農民收入顯著提高。

在問及村莊規劃以及農戶自身發展時,村民表示,選擇發展溼地旅遊服務業是他們最正確的選擇,他們將緊跟政府政策,做蓑衣樊溼地旅遊業最大的擁護者。

村委高效組織 村民協力合作

7月25日下午,美麗鄉村建設實踐隊抵達蓑衣樊村社區,與村委交流溝通,深入瞭解蓑衣樊村的發展歷史、發展現況以及發展規劃,並對蓑衣樊村的溼地旅遊發展及鄉村建設提出可行性建議。

談及未來的規劃,村支書表示,下一步,蓑衣樊村將深入貫徹“黃河風情、溼地風貌、生態莊園、湖畔特色” 的發展戰略,繼續充分利用境內3000畝溼地資源,加強建設觀光休閒項目,使“萬畝生態荷花園”吸引更多的遊客。村支書說:“現在村民慢慢富起來了,但只在物質上富裕還遠遠不夠。下一步,村裏還將出資建立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同時在村裏開設更多的文化場所,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把蓑衣樊村真正建設成一座社會主義新農村。”

蓑衣樊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正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團結帶領全體村民,向着更高的目標邁進。

溼地建設在行動 精準扶貧在路上

蓑衣樊將繼續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放大生態優勢,發展綠色經濟,村民們築牢生態文明理念,村委們強力推進治污減排和生態修復,蓑衣樊村致力打造最優人居環境、旅遊休閒環境、,切實將生態溼地優勢轉化爲競爭優勢、產業優勢。蓑衣樊村溼地建設將會以更加科學、先進的步伐進行,以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共同實施,加速攻堅脫貧新步伐,打造“扶貧+旅遊”新農村。

通過此次調研活動,美麗鄉村建設實踐隊隊員明顯感覺到溼地保護的意義以及鄉村建設戰略的重要性。隊員們也深刻意識到保護生態溼地刻不容緩,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着力建設生態溼地,助力脫貧攻堅,需要更多人齊心協力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實踐隊長表示,讓更多的人瞭解生態溼地,利用生態溼地脫貧攻堅,促進農村發展,是實踐隊最大的心願,也是美麗鄉村建設實踐隊此行的目標。(通訊員 武明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