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同人,大同城墙的历史你了解吗?天天路过大同城墙,你知道城墙上那些巍峨建筑的准确名字吗?瓮城、关城、角楼这些建筑,在古代它们到底是啥用途?

是啊!大同城墙,是塞外大同这片土地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者,是北魏古都明清重镇这座城市兴衰起落的参与者,有那么多的历史人物与它有关,有那么多的战火风云朝代兴亡与它有关,有那么多的历史活剧由它展开……

由大同传媒全媒体旅游频道与大同市城墙管理处共同策划的《大同城墙,为一座名城画出千年年轮》,共六篇,分别为“历史篇”、“布局篇”、“四季篇”、“夜景篇”、“影像篇”、“故事篇”,全方位展示大同城墙的来龙去脉,每周三推出,敬请持续关注~

历史篇

从城墙开始

唤醒那些久远的记忆

触摸历史

大同城墙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间,它究竟曾有几个朝代修筑过,说法不一,更鲜有详细记载。

大同明城墙是在北魏基础上修筑的,当时并不称作“墙”,而是叫“土围子”,后经辽、金、元等朝代进行过补修。

平城大同

2007年考古发掘北魏的太官粮窖遗址,将平城的建城史提前到了战国时期。

北魏皇城

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七月定都平城,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平城建都97年,历经六帝七世,成为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拥有百万人口。

徐达筑城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明大同府城在唐、辽、金、元旧土城的基础上重新增筑,形成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7平方公里的城池。城设四门: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城墙四角各建角楼一座,西北角四层八角重檐楼称“乾楼”,为“大同八景”之一。城墙四面还矗立着54座望楼,96座窝铺。南城楼东670米处,耸立一座高为17米、八角七级砖构文峰塔,俗称“雁塔”。

多尔衮屠城

明大同总兵姜瓖,先叛明王朝,投靠李自成,将李自成兵马迎入大同城,后得不到重用,再叛李自成投靠清军,同样得不到重用,与清英王阿济格结仇,遂叛清,在大同聚起反清复明的大军。顺治六年(1649年)多尔衮挥师大同平叛,围困大同10个月后破城,姜瓖被手下杨震威刺杀,大同城回归清廷。多尔衮入城实行“官吏兵民,尽行诛之”,城中百姓杀戮殆尽。后多尔衮“将大同城垣自垛撤去五尺”,疯狂报复。多尔衮后废大同府为县,将总镇署迁阳和(阳高县)。顺治八年(1651年)才将大同府治移还大同,重修大同城墙。

城墙荒废

民国以来,大同地区屡经战乱,从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日军侵占大同,大同城墙遭到一次又一次的破坏,而且无人管理,城墙由此荒废。1914年,晋北镇守使张汉杰,拆毁北门楼和零散望楼残屋,用于建私人住宅和兰池戏院,后来在原址重修了不伦不类的欧式城楼,梁思成评其为“恶俗不堪”。

上世纪50、60、70年代,大同城市建设,以及居民破坏,城墙的外包砖被大量拆去。厚重的城砖被扒去盖了房、修了路,裸露的墙体禁不住风雨的冲刷,不少地段相继倒塌。

城墙修复

2008年,大同市委、市政府启动古城修复与保护工程,经过七年的建设,大同城墙从曾经的“残垣断壁”,变成如今东、南、北三面合围,门楼、箭楼、角楼一字排开,关城、瓮城、月城一样不少,呈现其在明洪武年间的城池模样。而今年,西面的城墙修复工程也接近尾声。

城墙旧影

北门城楼

南门(1964年)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城墙。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城墙

30年代的旧城墙

南城楼城垛及瓮城西墙

北城墙西北角控军台(1956年)

东小城迎恩门

大同府的街道(拍摄时间1907年)

大同府的街道

大同府的街道(可能是鼓楼西街)

鼓楼

四牌楼

文昌阁全景

文昌阁

西城楼

永泰门

钟楼(远景)

钟楼(南面)

明代城池

如今,已基本修复完成的大同城墙作为古都大同的标志之一,除了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将他们的镜头聚焦大同城墙。

当你拾级而上,站在城墙之上,放眼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时,你会想到,这蓝天白云下的城墙曾经经历的那些沧桑巨变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