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大同人,大同城牆的歷史你瞭解嗎?天天路過大同城牆,你知道城牆上那些巍峨建築的準確名字嗎?甕城、關城、角樓這些建築,在古代它們到底是啥用途?

是啊!大同城牆,是塞外大同這片土地歷史風雲變幻的見證者,是北魏古都明清重鎮這座城市興衰起落的參與者,有那麼多的歷史人物與它有關,有那麼多的戰火風雲朝代興亡與它有關,有那麼多的歷史活劇由它展開……

由大同傳媒全媒體旅遊頻道與大同市城牆管理處共同策劃的《大同城牆,爲一座名城畫出千年年輪》,共六篇,分別爲“歷史篇”、“佈局篇”、“四季篇”、“夜景篇”、“影像篇”、“故事篇”,全方位展示大同城牆的來龍去脈,每週三推出,敬請持續關注~

歷史篇

從城牆開始

喚醒那些久遠的記憶

觸摸歷史

大同城牆經歷了2000多年的時間,它究竟曾有幾個朝代修築過,說法不一,更鮮有詳細記載。

大同明城牆是在北魏基礎上修築的,當時並不稱作“牆”,而是叫“土圍子”,後經遼、金、元等朝代進行過補修。

平城大同

2007年考古發掘北魏的太官糧窖遺址,將平城的建城史提前到了戰國時期。

北魏皇城

拓跋珪於天興元年(398)七月定都平城,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遷都洛陽,在平城建都97年,歷經六帝七世,成爲我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擁有百萬人口。

徐達築城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因舊土城南之半增築。明大同府城在唐、遼、金、元舊土城的基礎上重新增築,形成東西長1.8公里、南北長1.82公里,周長7.24公里,面積3.27平方公里的城池。城設四門:和陽門、永泰門、清遠門、武定門。城牆四角各建角樓一座,西北角四層八角重檐樓稱“乾樓”,爲“大同八景”之一。城牆四面還矗立着54座望樓,96座窩鋪。南城樓東670米處,聳立一座高爲17米、八角七級磚構文峯塔,俗稱“雁塔”。

多爾袞屠城

明大同總兵姜瓖,先叛明王朝,投靠李自成,將李自成兵馬迎入大同城,後得不到重用,再叛李自成投靠清軍,同樣得不到重用,與清英王阿濟格結仇,遂叛清,在大同聚起反清復明的大軍。順治六年(1649年)多爾袞揮師大同平叛,圍困大同10個月後破城,姜瓖被手下楊震威刺殺,大同城迴歸清廷。多爾袞入城實行“官吏兵民,盡行誅之”,城中百姓殺戮殆盡。後多爾袞“將大同城垣自垛撤去五尺”,瘋狂報復。多爾袞後廢大同府爲縣,將總鎮署遷陽和(陽高縣)。順治八年(1651年)纔將大同府治移還大同,重修大同城牆。

城牆荒廢

民國以來,大同地區屢經戰亂,從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日軍侵佔大同,大同城牆遭到一次又一次的破壞,而且無人管理,城牆由此荒廢。1914年,晉北鎮守使張漢傑,拆毀北門樓和零散望樓殘屋,用於建私人住宅和蘭池戲院,後來在原址重修了不倫不類的歐式城樓,梁思成評其爲“惡俗不堪”。

上世紀50、60、70年代,大同城市建設,以及居民破壞,城牆的外包磚被大量拆去。厚重的城磚被扒去蓋了房、修了路,裸露的牆體禁不住風雨的沖刷,不少地段相繼倒塌。

城牆修復

2008年,大同市委、市政府啓動古城修復與保護工程,經過七年的建設,大同城牆從曾經的“殘垣斷壁”,變成如今東、南、北三面合圍,門樓、箭樓、角樓一字排開,關城、甕城、月城一樣不少,呈現其在明洪武年間的城池模樣。而今年,西面的城牆修復工程也接近尾聲。

城牆舊影

北門城樓

南門(1964年)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城牆。

1907年10月22日-23日,大同府城牆

30年代的舊城牆

南城樓城垛及甕城西牆

北城牆西北角控軍臺(1956年)

東小城迎恩門

大同府的街道(拍攝時間1907年)

大同府的街道

大同府的街道(可能是鼓樓西街)

鼓樓

四牌樓

文昌閣全景

文昌閣

西城樓

永泰門

鐘樓(遠景)

鐘樓(南面)

明代城池

如今,已基本修復完成的大同城牆作爲古都大同的標誌之一,除了吸引衆多國內外遊客前來遊覽,越來越多的攝影師將他們的鏡頭聚焦大同城牆。

當你拾級而上,站在城牆之上,放眼這座生機勃勃的城市時,你會想到,這藍天白雲下的城牆曾經經歷的那些滄桑鉅變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