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吴桥县历史久远,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小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吴桥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为繁衍生息、生存发展、追求幸福、祈求平安,按照自己的心愿,创造了无数灿烂辉煌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吴桥的民俗文化在吴桥境内扎根繁衍、流传,形成了独具吴桥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在人民群众中影响较大,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我们如此热衷地谈论民俗,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于迅即失去的乡土人情不能不心存几分留恋,村落和田园逐渐远远退去,人们只好依靠记忆来重温往日的风景和那些牵肠挂肚的故事……

今天让大家见识一下,我们大吴桥的民间生活习俗——生活用具。

这些生活用具你见过多少呢?

挑水扁担

挑水扁担与一般扁担的区别,是扁担的两端分别固定着挂水桶的铁钩子。铁钩子一般为三节,上两节是铁环,最末端才是铁钩,挑水时把水桶挂在钩子上。铁环和铁钩的长度,根据经常使用这根挑水扁担人的身高确定。

风       箱

风箱从外形上看,就象是一个长方形木头盒子就是做饭时用的“鼓风机”,一拉一推把风送到灶里,吹得灶里的火呼呼作响,火头旺饭才能做熟,菜才能熬好。因此,风箱是那时候家家户户必备之物。风箱的制作一般选用梧桐树,因为这两种木材质量好、不易变形。

纺  线  车

纺线车是用来把棉花纺织成棉线的一种木制的生活工具。纺线时,先是把纺线车子放在屋里紧靠墙边的地上,用石头或者砖头压牢,在纺线轴子上套上一根一拃左右长的芦苇管,右手摇着纺车,左手捏着棉花箍锥,随着纺线轴子的转动,从棉花箍锥的一头儿抽出一根棉纱,抽到左手外展的最大限度时,右手摇动着纺车向后一倒,左手随即把棉纱往轴子上一送,轴子继续向前旋转,刚刚抽出的棉纱就被缠在了芦苇管上。

煤  油  灯

煤油灯,民国初,吴桥乡村居民照明多使用食用菜油灯。煤油灯为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当时称之日“洋油灯”,以煤油作为燃料。

马       灯

马灯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一种照明工具。它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将灯吹灭,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

针     锥

针锥,农村人“纳鞋底”使用的一种工具,这是一种一头使用较粗的针,另一头用木头作为柄子制成的工具,可以起到省力和避免使用者受到针刺的作用。

顶  盖  儿

顶盖儿是一个金属箍,有铝质的,也有铜质的,宽有两厘米,厚度不超过一毫米,外侧布满密密麻麻而又排列有序的凹点。做针线活时,把它戴在右手中指上部的两个关节中间,穿了线的针鼻子顶住这些凹点,既减轻了手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缝制速度。无论是做衣服,还是做被褥,特别是做鞋袜,顶盖儿是不可或缺的。

缝  纫  机

缝纫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村人做针线活的工作效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缝纫机一度成为农村人婚嫁时的“三大件”之一。当时农村姑娘的嫁妆有“三转一响”之说,“三转”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一响”是收录机。

葫  芦  瓢

葫芦是生长在乡村间普通的爬藤植物,每年谷雨时节,在房前屋后或者菜园的边上只要随便点上种子,任其爬上篱笆或藤架就能长出葫芦。

        

斗是一个早已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消失的量具器物。大的是“斗”,小的是“升”。

石     碾

石碾,吴桥农村,不管规模大小,在村子里都会有一盘或几盘石碾。生活便在碾的隆隆声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度过;岁月便在滚滚的石碾下一圈圈地流失。一个直径大约两米的石头碾盘,上面放一个长度略短于碾盘半径的石磙,碾盘中间由石匠凿出一个深窝,用于固定石磙的圆木桩,石磙上装一个木框,木框上再安装一个人可以推、牛马驴等大牲畜可以拉的碾棍,这就构成了石碾的全部。

杆       秤

杆秤作为称量物体的质量的工具,在古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鞋  拔  子

鞋拔子,穿鞋时帮助脚伸进鞋里的光滑板状物。形状象牛舌,两侧略翘中间微凹,仿鞋跟形状,向内稍有弯度。上端稍小,便于手握,柄部有眼儿。不用时,悬挂墙上。用时,脚伸入鞋中,鞋拔紧贴脚跟,脚用力蹬入,然后将鞋拔抽出。鞋拔子的材质多是铜质的。

箢        子

箢  子(yuān zi)。旧时,箢子因轻便、卫生、耐用而成为常用的一种盛器。

文选自《吴桥民俗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