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吳橋縣歷史久遠,作爲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小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吳橋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爲繁衍生息、生存發展、追求幸福、祈求平安,按照自己的心願,創造了無數燦爛輝煌的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吳橋的民俗文化在吳橋境內紮根繁衍、流傳,形成了獨具吳橋特色的民俗文化。這些民俗在人民羣衆中影響較大,深受廣大羣衆的歡迎。

我們如此熱衷地談論民俗,是因爲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對於迅即失去的鄉土人情不能不心存幾分留戀,村落和田園逐漸遠遠退去,人們只好依靠記憶來重溫往日的風景和那些牽腸掛肚的故事……

今天讓大家見識一下,我們大吳橋的民間生活習俗——生活用具。

這些生活用具你見過多少呢?

挑水扁擔

挑水扁擔與一般扁擔的區別,是扁擔的兩端分別固定着掛水桶的鐵鉤子。鐵鉤子一般爲三節,上兩節是鐵環,最末端纔是鐵鉤,挑水時把水桶掛在鉤子上。鐵環和鐵鉤的長度,根據經常使用這根挑水扁擔人的身高確定。

風       箱

風箱從外形上看,就象是一個長方形木頭盒子就是做飯時用的“鼓風機”,一拉一推把風送到竈裏,吹得竈裏的火呼呼作響,火頭旺飯才能做熟,菜才能熬好。因此,風箱是那時候家家戶戶必備之物。風箱的製作一般選用梧桐樹,因爲這兩種木材質量好、不易變形。

紡  線  車

紡線車是用來把棉花紡織成棉線的一種木製的生活工具。紡線時,先是把紡線車子放在屋裏緊靠牆邊的地上,用石頭或者磚頭壓牢,在紡線軸子上套上一根一拃左右長的蘆葦管,右手搖着紡車,左手捏着棉花箍錐,隨着紡線軸子的轉動,從棉花箍錐的一頭兒抽出一根棉紗,抽到左手外展的最大限度時,右手搖動着紡車向後一倒,左手隨即把棉紗往軸子上一送,軸子繼續向前旋轉,剛剛抽出的棉紗就被纏在了蘆葦管上。

煤  油  燈

煤油燈,民國初,吳橋鄉村居民照明多使用食用菜油燈。煤油燈爲電燈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當時稱之日“洋油燈”,以煤油作爲燃料。

馬       燈

馬燈是上個世紀70年代一種照明工具。它以煤油作燈油,再配上一根燈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風將燈吹滅,夜行時可掛在馬身上。

針     錐

針錐,農村人“納鞋底”使用的一種工具,這是一種一頭使用較粗的針,另一頭用木頭作爲柄子製成的工具,可以起到省力和避免使用者受到針刺的作用。

頂  蓋  兒

頂蓋兒是一個金屬箍,有鋁質的,也有銅質的,寬有兩釐米,厚度不超過一毫米,外側佈滿密密麻麻而又排列有序的凹點。做針線活時,把它戴在右手中指上部的兩個關節中間,穿了線的針鼻子頂住這些凹點,既減輕了手的勞動強度,也提高了縫製速度。無論是做衣服,還是做被褥,特別是做鞋襪,頂蓋兒是不可或缺的。

縫  紉  機

縫紉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農村人做針線活的工作效率。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縫紉機一度成爲農村人婚嫁時的“三大件”之一。當時農村姑娘的嫁妝有“三轉一響”之說,“三轉”是縫紉機、自行車、手錶,“一響”是收錄機。

葫  蘆  瓢

葫蘆是生長在鄉村間普通的爬藤植物,每年穀雨時節,在房前屋後或者菜園的邊上只要隨便點上種子,任其爬上籬笆或藤架就能長出葫蘆。

        

鬥是一個早已從人們日常生活中消失的量具器物。大的是“鬥”,小的是“升”。

石     碾

石碾,吳橋農村,不管規模大小,在村子裏都會有一盤或幾盤石碾。生活便在碾的隆隆聲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度過;歲月便在滾滾的石碾下一圈圈地流失。一個直徑大約兩米的石頭碾盤,上面放一個長度略短於碾盤半徑的石磙,碾盤中間由石匠鑿出一個深窩,用於固定石磙的圓木樁,石磙上裝一個木框,木框上再安裝一個人可以推、牛馬驢等大牲畜可以拉的碾棍,這就構成了石碾的全部。

杆       秤

桿秤作爲稱量物體的質量的工具,在古代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鞋  拔  子

鞋拔子,穿鞋時幫助腳伸進鞋裏的光滑板狀物。形狀象牛舌,兩側略翹中間微凹,仿鞋跟形狀,向內稍有彎度。上端稍小,便於手握,柄部有眼兒。不用時,懸掛牆上。用時,腳伸入鞋中,鞋拔緊貼腳跟,腳用力蹬入,然後將鞋拔抽出。鞋拔子的材質多是銅質的。

箢        子

箢  子(yuān zi)。舊時,箢子因輕便、衛生、耐用而成爲常用的一種盛器。

文選自《吳橋民俗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