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惠延年:我做金針撥障及其他 | 《指尖上的光明》——30位中國眼科醫生的故事節選

眼睛是靈魂的窗戶,人的才智和意志可由看出來。

——博厄斯

1970年冬,我在下面一個連隊“鍛鍊”。連長的父親從雲南中部的哀牢山家中來到連隊探親。60歲不到的人,頭髮花白,雙目無神。連長引他見我,說已經看不清物件一年多了。我用手電筒光側照瞳孔,僅剩下很窄的“新月影”。

金針撥障療法,最早見於唐代的《外臺祕要》一書,已有千年歷史。對白內障後期,“此宜用金篦決,一針之後,豁然開去而見白日”。延續至宋明清時代,對此術描述更爲詳細。我當時能夠搜得的器具只有一把直血管鉗,一個刮臉刀片。沒有“金針”,用一個回形針,將其一端抻開呈大圓弧形。

——《指尖上的光明》

我做金針撥障及其他

人們共有一個世界。但世界對每個人的意義有不同。雙目所及的真實世界是人們認識的主要源泉。眼的進化對人類或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宇宙的一個奧祕。

小的時候並沒有學醫的願望。但就我的經驗來看,人生總與醫相隨。人類定與醫學共存。至於醫學的專家,一直是離不開的。從巫醫到現代醫學。那麼人工智能、高端機器人時代人如何,則是後話。

兒時的中醫記憶

我從記事的年齡起,冬春時節常有感冒發熱咳嗽之恙,體質使然。我記得的療法有三種。一種是手法推拿,用於幼齡兒童。母親多次說過,城裏一位老先生特別認我的症。我也依稀記得先生用食醋塗抹我的掌心、虎口和前臂內側,他食中兩指併攏,自近而遠滑動。如此重複數十次。這種自然療法,大抵有祛風解表、活血通絡之功效吧。推拿後是否會出汗呢,我已記不清了。

再一種療法是一個退熱的土方。用不去外殼的小米半把,家鄉也稱爲“穀子”的,但南方多稱稻穀爲穀子,用小半碗清涼井水吞下。那時候村中的井水甘洌,毫無污染之憂。而我也從不怯弱於吞“藥”。這個土方也是有效的。穀子囫圇吞下之後,要蒙上被子捂汗的。果真就出了一身汗,熱度大減。至今我不知道這裏邊是什麼道理,也許就是因爲捂汗了。但捂得不對對兒童也有風險,沒有做過隨機對照研究,也不知道現在窮鄉僻壤中還有人知道或是使用這個土方麼。現在的退熱藥那麼多,可有的兒童喫了對造血功能不好呢。據介紹,穀子自古稱粟,是中華民族首選的栽培作物。除食用外,入藥有清熱、清渴,滋陰,補脾腎和腸胃,利小便、治水瀉等功效,本草綱目上有著。這也是醫食同源的範例。有磨成粉或去殼煮粥的,但我這種吞食法沒查到記載。

第三種是止咳的土方。但與川貝、枇杷和甘草之類無關。取中國槐的青嫰枝條,刮除灰色的外表皮,將其下的青綠皮層、主要是韌皮層削下成片若干,放在銅勺內加上香油半兩,文火上煎炸至黃色。稍微放涼後將油喝下,炸黃的片條嚼嚥了。有淡淡的青苦味。如此咳嗽也就止住。這裏的有效成分是什麼呢?據介紹,國槐的枝葉、花蕾、花、皮、根皮及種子均可入藥。尤其是槐皮,爲國槐的樹皮或根皮的內層白皮。其味苦,性平,功能爲祛風除溼、消腫止痛。主治風邪外中、身體強直、肌膚不仁、口瘡牙疳、腸風下血等。這用處大發了。發熱、咳嗽及喘息,正是風邪所致。這個土方子,我以爲當推而廣之。

到上小學,感冒發燒咳喘的事在不知不覺中少發了。但是醫護行爲與人有不可分割的時空關係。例如小外傷。我從5歲起就割草放牛幹農活。鐮刀割着手、鈀子扎入腿是時有發生的。按現在的規矩一定得到醫院清創消毒縫合打抗破傷風針。那時是做不到的。“割草娃”的一個寶貝是帶一片墨魚骨,中藥名爲海螵蛸的。這還是家境尚可時過年纔會得到的。一旦手上被割開了口子,將海螵蛸用指甲刮出細粉,撒於傷口,一會就止血了。也有用大薊的青葉搗碎糊上去的。即使留下小瘢痕,那時有誰在乎呢?

“金針撥障”的故事

再一直長起來,就到了高中畢業的時候。想上一所軍校能夠減輕家庭的負擔。剛好趕上四醫大,那時對外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字244部隊,來河南的南陽和許昌兩個地區招生。我被保送入伍。是學醫的命運選擇了我。

我們在大四才進入內、外科的臨牀學習。其間開了三幾十學時的中醫鍼灸課。我學得很上心,扎針的手法也練得到位,也記下不少中藥成方湯頭。針刺療法和一些中藥方加減,成爲我寒暑假回鄉爲父老鄉親醫病的主要手段。這些方法經濟成本很低,不用向鄉親們收取分文。在我畢業後多年爲邊疆軍民義診過程之中,“一根針、一把草”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還用針刺救活過一位溺水的年輕人。那時候幾根銀針總是不離身的。

我在四醫大校院裏沒有來得及學習眼科學。七年半的學業,實際在校六年半,停課一年半。還有4個月的下鄉搞“社教”。後來雖然復課,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只有自己找地方斷續地見習一些臨牀病例和操作。

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我畢業分配到雲南最大的軍隊醫院。進院後讓我先輪轉眼科,這是我與眼科結緣的開始。那時候眼科檢查的工具是民用的普通手電筒、用電池的直接檢眼鏡。最高級的設備是一架瑞士進口的裂隙燈顯微鏡。沒有手術顯微鏡。縫合結膜用絲線。比較標準的白內障囊內手術,是用線狀刀(西文稱Graefe刀)鋸開上半角膜緣。左手用鑷子夾着12點位創緣掀開角膜瓣,右手持晶狀體匙伸入混濁的晶狀體下完整拖出。創口不縫合。術後用沙袋固定頭部臥牀兩週。爲此目的,手術前需要對患者進行臥牀大小便的訓練。在20世紀70年代,囊內手術還採用過幹硅膠棒粘附、後期用冷凝頭冷凍拖出的方式。引入手術顯微鏡的囊外摘出術式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大抵是20世紀80年代晚期了。這之前就發生了我做“金針撥障”的故事。那是在1970年冬,我在下面一個連隊“鍛鍊”。連長的父親從雲南中部的哀牢山家中來到連隊探親。60歲不到的人,頭髮花白,雙目無神。連長引他見我,說已經看不清物件一年多了。我用手電筒光側照瞳孔,僅剩下很窄的“新月影”。這是當時檢查白內障的常規方法。怎樣才能幫到他呢?我決定設法做“白內障針撥術”。古稱“金針撥障”。

金針撥障療法,最早見於唐代的《外臺祕要》一書,已有千年歷史。對白內障後期,“此宜用金篦決,一針之後,豁然開去而見白日”。延續至宋明清時代,對此術描述更爲詳細。我當時能夠搜得的器具只有一把直血管鉗,一個刮臉刀片。沒有“金針”,用一個回形針,將其一端抻開呈大圓弧形。將這些物件煮沸30分鐘消毒。用丁卡因表麻。用血管鉗掰下刮臉刀片一角,夾持之,作爲穿刺刀用,刺入外側角膜緣後睫狀體平坦部。然後手持改造的回形針,將弧形的一端插入到達晶狀體之後,從其上方劃斷3/4圓周的懸韌帶。到達晶狀體前部中央,將其壓向後方,並保持壓迫十數秒鐘。這樣,晶狀體即大半脫位於玻璃體腔的下方。抽出針,患者取半臥位,避免低頭。如此,視軸透明,豁然明亮。老人欣喜於心。

金針撥障的現代改良術式得以載入史冊,緣於唐由之先生在1975年爲毛主席施術。當時使用的手術器械,是在蘇州醫療器械廠反覆研製試用後定製的。現在部分存於南通市的眼科博物館,是館內最高級別的國家文物。毛主席在術後戴着眼罩所寫的魯迅詩句,“花開花落兩由之”,爲天下人傳頌。說來有趣,前幾天我在廣西南寧作學術交流,遇到從百色來的梁主任。他說當年唐先生曾到百色地區傳授此術,不少醫生學會了。他自己也做過數例。當然不像我用回形針的。

手術室裏的新故事

時光荏苒。20年彈指一揮間。眼科的手術設備和技術飛躍式發展。手術室裏也不斷髮生新的故事。在1993年的秋天,來了一位本地軍用被服廠的工人,30歲。名字還一直記得叫x長安的。他的右眼在敲擊金屬時有物飛濺而入,自覺流出“熱淚”,就看不見了。眼眶部CT顯示眼球后壁上正中點有一個高密度影,還有僞影。不用說,是鐵屑從角膜、晶狀體穿過擊中黃斑區球壁的。在受傷當天我們進入手術室。在Opton手術顯微鏡下,先縫合角膜傷口,隨後建立三通道經睫狀體平坦部的玻璃體切除術,切除因有傷道已水腫混濁的晶狀體。安放角膜接觸鏡。還算不幸中有大幸,鐵屑在黃斑中心凹下方,中心凹沒有損及。用眼內磁力棒取出鐵屑,做出完全的後玻璃體切除,眼內激光適度凝固視網膜損傷區。仔細全面檢查後,按正視眼的度數植入人工晶狀體。出乎意料的是,揭開紗布,傷眼的視力1.0!出院時可以矯正到1.5。他多年以後複診保持穩定。 還有一例寶雞地區的5歲女孩,右眼在春節中被煙火杆上的塑料片擊中,2個月後才因白瞳症被家長髮現。根據傷情我設計了通過同一角鞏膜緣切口,先完成白內障切除,再從玻璃體腔取出塑料片異物,最後植入預留一定度數的人工晶狀體。手術後孩子的矯正視力也是1.0。

記得大約在1998年,英國的一本眼科期刊Eye發表了香港同道所做一例類似的前後段聯合手術。其時,我大約已經完成了100例。醫教研工作的繁忙、病例資料收集的欠完整,以及“發表”意識淡薄,使我們很多有益的臨牀經驗沒有成文傳播。

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臨牀治療和實施手術的兩個根本要素。不是每個病例都可以讓術者施展“絕技”。也不是每個白內障合併眼底傷病的都是做聯合手術的最好選擇。尤其對於眼外傷,我掌握的標準是,排除感染、視網膜脫離、黃斑與視神經損害,有一定視力恢復預期,後續手術可能性小,纔在初期創傷修復和玻璃體手術中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經過這樣的選擇,雖然不會每例都像上面的故事那麼好,但絕大多數是穩定的。是各種類型的眼外傷救治中後果最好的一組。

又一個20年過去。眼底病和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的發展令人振奮。這期間我也做了一萬幾千多例手術,去年還嘗試了抬頭的3D手術系統顯示下的手術。玻璃體視網膜的機器人手術已經實現,它將操作的精度提高一個數量級,即人手的顫動在60-100微米,而機器人操縱控制在5~10微米。我相信不用多久就會完善推廣。人類正面臨科學技術爆發的信息化時代。人工智能的許多能耐將使生化的人類望塵莫及。

但我一直相信,雖然宇宙產生了生命和人類,但人類畢竟是能認識世界的智慧生物。在有限的時空裏,人是萬物之靈。人是處於主導地位的。每個人需要不斷學習、修養和創造性勞動,以豐富自己的人生旅程。

幾十年走過來,我體會到要想作一個好的醫者和術者,當然首先是做人,有四個字很重要,或稱爲我的“四字箴言”。即:正、勤、慧、定。正,就是正氣凜然,正直,正能量,科學態度,尊重同情別人和患者。勤,就是勤奮踏實,勤學苦練,一生之計在於勤,終生不間斷學習,惜時如金。要知道對人來說,一懶萬事皆休。臨牀實踐就是要勤看病人,完整地收集第一手資料,勤于思考,勤動眼手腦。慧,是指聰慧,慧根,悟性,判斷力,心靈手巧。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觸類旁通。正確的思維方向和邏輯方法,會引向正確的判斷和預期的結果。不鑽牛角尖,不誤入歧途。定,指定力,堅持不懈、堅忍不拔、寵辱不驚、處變不驚。不失一直向前的動力和方向。

惠延年

主任醫師, 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空軍軍醫大學教務處長、講師,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眼科主任。曾任國際眼外傷學會國際委員會委員,國際眼底病專家學會會員,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等。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記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中華眼科雜誌》《中華眼底病雜誌》等核心期刊顧問,《國際眼科雜誌》中、英文版主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