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學,是在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中國學者創立的一門新興學科,在我國旅遊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脫貧攻堅及地質科學普及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貴州省是世界公認的沉積岩王國、喀斯特王國、古生物王國,旅遊地學資源豐富而獨特。新世紀以來,在旅遊地學理論指導下,貴州已建立了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省級地質公園羣及全國第一個旅遊地學文化村,爲貴州山地公園省打造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然而,旅遊地學的科普遠沒有跟上旅遊地學的發展,人們幾乎不知旅遊地學爲何物?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約了旅遊地學的進一步發展。

爲此,貴州省地質學會旅遊地質專業委員會與《貴州日報·科技專刊》合作,以科學原理與文學審美相融合的寫作方法,向廣大讀者系統介紹旅遊地學知識、旅遊地學資源、旅遊地學成果及旅遊地學科普文創,使之成爲貴州山地公園省、地質公園省解讀、釋疑的科普平臺。

何謂“旅遊地學”

陳躍康

旅遊地學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由中國地質科學院陳安澤先生爲代表的老一輩地質科普工作者創立的一門實用性新興學科。

旅遊地學橫跨旅遊與地學兩大領域,它以地球科學的理論、方法爲基礎,觀察、分析、研究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資源的科學價值與審美價值,並在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上,通過策劃、創意與規劃,對其合理的開發利用與研究保護。

例如,山地旅遊資源主要由山構成,山主要由山峯與峽谷組成。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可謂之景觀或風光,屬於旅遊學的範疇,這叫知其然也。

如果進一步分析,這山與峽谷由什麼岩石構成,岩石所在的地層是什麼地質年代的,距今有多少年,以及這樣的山地景觀和風光是怎樣形成的等等,這個層面的問題就屬於地學範疇了,我們謂之知其所以然。

傳統旅遊只能讓遊客對風景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滿足“悅耳悅目”的初級旅遊審美效果。旅遊地學則要使遊客對風景在知其然的基礎上,進一步知其所以然,達到“悅心悅意”的高級旅遊審美效果。

旅遊地學對我國現代旅遊業的發展影響極大,並日益發揮着發着重要的作用。地質公園正是在旅遊地學研究和推廣的基礎上產生和建立起來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旅遊地學是建立地質公園的理論基礎。

地質公園是近年來頻繁出現在媒體上的一個熱詞。2017年,第五屆亞太世界地質公園大會在貴州織金召開,我省開展了以“多彩貴州風 地質公園省”爲主題的系列旅遊地質科普宣傳活動,使地質公園與旅遊地學的學術詞語從專家報告,走進了大衆視野。

先科普一下地質公園(英文名稱: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佈範圍的地質遺蹟景觀爲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建立地質公園的主要目的有三個:第一是保護地質遺蹟;第二是普及地學知識;第三是促進旅遊經濟發展。

貴州省旅遊地質資源和地質遺蹟資源十分豐富,堪稱地質公園省。現建有世界地質公園1個:貴州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8個:貴州關嶺化石羣國家地質公園、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貴州省平塘國家地質公園、貴州省六盤水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貴州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貴州思南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貴州赤水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礦山公園1個:貴州萬山汞礦國家礦山公園。

貴州還有省級地質公園3個:獨山地質公園、烏當地質公園、花溪地質公園;縣市級地質公園2個:羅甸板庚灘地質公園、湄潭天生橋羣地質公園。

我省各級地方政府正結合脫貧攻堅發展需要,積極運用旅遊資源大普查成果,不僅申報省級、國家級與世界級地質公園,在扶貧工作中,還獨樹一幟地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旅遊地學文化村——六盤水市鐘山區月照旅遊地學文化村,探索了旅遊地學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路。 (作者系中國旅遊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會副祕書長、貴州省地質學會旅遊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