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是否希望成为班干部这件事,家长还是应该听从孩子的选择。”第二天,孩子告诉妈妈:“我已经是班干部了,老师让我当领读员了。

听来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开学第一天,妈妈听说孩子班上总共才25个同学,其中的23个同学成了班干部,她家孩子就是没入选的之二!”妈妈哭诉说她跟孩子的爸爸都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孩子本身也不差,班级这样安排班干部的结果让她非常难受几近崩溃。”

25个学生中23个班干部没自家孩子,中国家长是多嫌弃平庸的孩子?

开学季,家长和孩子们满怀兴奋和期待,同时也夹杂了各种焦虑和不安。朋友圈里,新生妈妈们纷纷吐槽开学各种兵荒马乱,各种心累,希望人仰马翻的九月能够尽快过去。

说起开学的心情,这个孩子的妈妈告诉记者,她心理上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孩子很聪明,从小爱阅读,还没进小学,已经可以独立阅读了,逻辑思维也很棒。没有上培训班,孩子凭借自己的实力“裸考”,考进了一所招生非常严格的民办学校。可开学第一天,孩子的座位却被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角落。

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是985毕业的学霸,读书时座位不是中心位置就是挨着讲台的第一排。在孩子妈妈的印象里,女儿那个位置基本上属于调皮捣蛋被老师放弃的差生位子。不过,好在是小班化教学,一共25个人,能看见能听见就好。同事们也说,现在电子屏幕教学坐后面对眼睛好,还省得吃粉笔灰。这事就算过去了。

然而,就在前两天,老师在班级群里发了一个开学事项通知,让孩子爸爸妈妈彻底不淡定了。班上25个学生中竟然有23个班干部,只有两个是平民,其中一个就是他们家孩子。“开学第一天班干部就选出来了?孩子在老师眼里是不是就是差生?其他的家长们是不是都有活动?”孩子妈妈心里犯了嘀咕。

25个学生中23个班干部没自家孩子,中国家长是多嫌弃平庸的孩子?

25个学生中23个班干部没自家孩子,中国家长是多嫌弃平庸的孩子?

25个学生中23个班干部没自家孩子,中国家长是多嫌弃平庸的孩子?

25个学生中23个班干部没自家孩子,中国家长是多嫌弃平庸的孩子?

25个学生中23个班干部没自家孩子,中国家长是多嫌弃平庸的孩子?

25个学生中23个班干部没自家孩子,中国家长是多嫌弃平庸的孩子?

25个学生中23个班干部没自家孩子,中国家长是多嫌弃平庸的孩子?

25个学生中23个班干部没自家孩子,中国家长是多嫌弃平庸的孩子?

她决定要跟老师沟通一番。一向低调的她表达了自己的孩子很聪明,爱阅读,数学也很棒,希望能有为集体服务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她又忙着做女儿的工作:“你在学校要积极表现,积极回答问题,争取后面也能当选班干部,好吗?妈妈从小不是班长就是学习委员。”第二天,孩子告诉妈妈:“我已经是班干部了,老师让我当领读员了。”孩子妈妈心里一下子松快了许多,比自己升职加薪还开心。

一个班级需要这么多班干吗?现在自己孩子也成班干部了,那第25个学生怎么办?每个孩子都想坐在前面最好的位置,那最后一排谁去坐?

家长认为“班干部可以锻炼娃的胆量”,也是一个伪命题。

胆量,虽说后期也可以锻炼得出来,但是天生的性格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

如果一个原本就胆子大的孩子,又有机会做班干部,那就是如鱼得水。

如果一个原本胆子小的孩子,被逼着竞选班干部,那真是如履薄冰。

有些孩子羞于在人前表达,被大人们理解是“不够勇敢”、“需要锻炼”,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很多内向的孩子其实是会有轻微“社交恐惧症”。

所以,是否希望成为班干部这件事,家长还是应该听从孩子的选择。

面对挑战,孩子确实会存在一些畏难退缩的情绪。但你只要在ta背后坚定地支持,让他清楚:无论做什么选择,爸爸妈妈都会无条件支持你。有了充足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做出心的选择。

班干部确实能够锻炼人的很多能力,比如应变能力,临场协调能力,公关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等。

但是,想做班干部的孩子,也不该是一张白纸,只一味指望当个班干部来培养孩子的能力,这样的结果只会让他比别的孩子受到更多的挫折和委屈。另外,我们必须要考虑孩子的意愿。要不要当班干部,应该是他自己真的愿意去做,而不是你认为好的事情就逼她去做。

教育要遵从“适度原则”,一切都不能极端。家庭教育中,建立原则、遵守规则、严格要求、积极教育、正确引导这些都是合理且应该的。作为家长,以身作则的正确引导胜于说教。好的教育是“让玫瑰长成玫瑰、让松树长成松树”,而不是强行把玫瑰变成松树。我们应该从小引导孩子“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去坚持”。作为家长,我们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值得鼓励的梦想以及为了梦想努力的重要和快乐,但不要去定义和决定他的梦想。

当孩子竭尽全力后,无论什么样的结果,作为家长,我们都为他们喝彩。一味施高压,过分在意结果。人总有擅长和不擅长、喜欢和不喜欢,也总有自己完不成的事情、达不到的高度,家长也一样,所以没有理由要求孩子尽善尽美。如果孩子努力之后依然是个普通人,但只要她快乐、健康,不违心意,那么我们作为家长为什么不能接受一个没有那么出类拔萃的她?何况平庸或不平庸,没有确切标准。

教育是一个很慢的过程,所谓牵着蜗牛散步,正如此。三分教,七分等。说教施压,不如亲身引导。所以家庭氛围很重要,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家长先要成为怎样的人。

家长如果只看眼前,自己都身处焦虑中,更不用谈顾及孩子的感受。我见过盲目、极端且不合理的“高压政策”下,上了大学之后再也不和家里联系的孩子(到现在妈妈还经常打电话让老师帮着找)以及因为严重抑郁症而精神崩溃无法继续学业的孩子…这些不好的后果,如果前期家长的心态稍稍放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绝大多数出事孩子的家长,都会为自己之前的“高压”痛心疾首、懊悔不已,一再祈求孩子平安就好。那我们为什么要非要等出了事再醒悟?这些家长出事之前也想不到且不相信会出什么事。教育也没有标尺,要结合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