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是否希望成爲班幹部這件事,家長還是應該聽從孩子的選擇。”第二天,孩子告訴媽媽:“我已經是班幹部了,老師讓我當領讀員了。

聽來一個真實的小故事。

開學第一天,媽媽聽說孩子班上總共才25個同學,其中的23個同學成了班幹部,她家孩子就是沒入選的之二!”媽媽哭訴說她跟孩子的爸爸都是重點大學畢業的,孩子本身也不差,班級這樣安排班幹部的結果讓她非常難受幾近崩潰。”

25個學生中23個班幹部沒自家孩子,中國家長是多嫌棄平庸的孩子?

開學季,家長和孩子們滿懷興奮和期待,同時也夾雜了各種焦慮和不安。朋友圈裏,新生媽媽們紛紛吐槽開學各種兵荒馬亂,各種心累,希望人仰馬翻的九月能夠儘快過去。

說起開學的心情,這個孩子的媽媽告訴記者,她心理上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跌宕起伏。孩子很聰明,從小愛閱讀,還沒進小學,已經可以獨立閱讀了,邏輯思維也很棒。沒有上培訓班,孩子憑藉自己的實力“裸考”,考進了一所招生非常嚴格的民辦學校。可開學第一天,孩子的座位卻被安排在教室的最後一排角落。

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是985畢業的學霸,讀書時座位不是中心位置就是挨着講臺的第一排。在孩子媽媽的印象裏,女兒那個位置基本上屬於調皮搗蛋被老師放棄的差生位子。不過,好在是小班化教學,一共25個人,能看見能聽見就好。同事們也說,現在電子屏幕教學坐後面對眼睛好,還省得喫粉筆灰。這事就算過去了。

然而,就在前兩天,老師在班級羣裏發了一個開學事項通知,讓孩子爸爸媽媽徹底不淡定了。班上25個學生中竟然有23個班幹部,只有兩個是平民,其中一個就是他們家孩子。“開學第一天班幹部就選出來了?孩子在老師眼裏是不是就是差生?其他的家長們是不是都有活動?”孩子媽媽心裏犯了嘀咕。

25個學生中23個班幹部沒自家孩子,中國家長是多嫌棄平庸的孩子?

25個學生中23個班幹部沒自家孩子,中國家長是多嫌棄平庸的孩子?

25個學生中23個班幹部沒自家孩子,中國家長是多嫌棄平庸的孩子?

25個學生中23個班幹部沒自家孩子,中國家長是多嫌棄平庸的孩子?

25個學生中23個班幹部沒自家孩子,中國家長是多嫌棄平庸的孩子?

25個學生中23個班幹部沒自家孩子,中國家長是多嫌棄平庸的孩子?

25個學生中23個班幹部沒自家孩子,中國家長是多嫌棄平庸的孩子?

25個學生中23個班幹部沒自家孩子,中國家長是多嫌棄平庸的孩子?

她決定要跟老師溝通一番。一向低調的她表達了自己的孩子很聰明,愛閱讀,數學也很棒,希望能有爲集體服務鍛鍊的機會。另一方面,她又忙着做女兒的工作:“你在學校要積極表現,積極回答問題,爭取後面也能當選班幹部,好嗎?媽媽從小不是班長就是學習委員。”第二天,孩子告訴媽媽:“我已經是班幹部了,老師讓我當領讀員了。”孩子媽媽心裏一下子鬆快了許多,比自己升職加薪還開心。

一個班級需要這麼多班幹嗎?現在自己孩子也成班幹部了,那第25個學生怎麼辦?每個孩子都想坐在前面最好的位置,那最後一排誰去坐?

家長認爲“班幹部可以鍛鍊娃的膽量”,也是一個僞命題。

膽量,雖說後期也可以鍛鍊得出來,但是天生的性格還是佔了很大一部分——

如果一個原本就膽子大的孩子,又有機會做班幹部,那就是如魚得水。

如果一個原本膽子小的孩子,被逼着競選班幹部,那真是如履薄冰。

有些孩子羞於在人前表達,被大人們理解是“不夠勇敢”、“需要鍛鍊”,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很多內向的孩子其實是會有輕微“社交恐懼症”。

所以,是否希望成爲班幹部這件事,家長還是應該聽從孩子的選擇。

面對挑戰,孩子確實會存在一些畏難退縮的情緒。但你只要在ta背後堅定地支持,讓他清楚:無論做什麼選擇,爸爸媽媽都會無條件支持你。有了充足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做出心的選擇。

班幹部確實能夠鍛鍊人的很多能力,比如應變能力,臨場協調能力,公關能力,自我約束能力等等。

但是,想做班幹部的孩子,也不該是一張白紙,只一味指望當個班幹部來培養孩子的能力,這樣的結果只會讓他比別的孩子受到更多的挫折和委屈。另外,我們必須要考慮孩子的意願。要不要當班幹部,應該是他自己真的願意去做,而不是你認爲好的事情就逼她去做。

教育要遵從“適度原則”,一切都不能極端。家庭教育中,建立原則、遵守規則、嚴格要求、積極教育、正確引導這些都是合理且應該的。作爲家長,以身作則的正確引導勝於說教。好的教育是“讓玫瑰長成玫瑰、讓松樹長成松樹”,而不是強行把玫瑰變成松樹。我們應該從小引導孩子“有自己的夢想,併爲了自己的夢想去努力、去堅持”。作爲家長,我們該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值得鼓勵的夢想以及爲了夢想努力的重要和快樂,但不要去定義和決定他的夢想。

當孩子竭盡全力後,無論什麼樣的結果,作爲家長,我們都爲他們喝彩。一味施高壓,過分在意結果。人總有擅長和不擅長、喜歡和不喜歡,也總有自己完不成的事情、達不到的高度,家長也一樣,所以沒有理由要求孩子盡善盡美。如果孩子努力之後依然是個普通人,但只要她快樂、健康,不違心意,那麼我們作爲家長爲什麼不能接受一個沒有那麼出類拔萃的她?何況平庸或不平庸,沒有確切標準。

教育是一個很慢的過程,所謂牽着蝸牛散步,正如此。三分教,七分等。說教施壓,不如親身引導。所以家庭氛圍很重要,想讓孩子成爲怎樣的人,家長先要成爲怎樣的人。

家長如果只看眼前,自己都身處焦慮中,更不用談顧及孩子的感受。我見過盲目、極端且不合理的“高壓政策”下,上了大學之後再也不和家裏聯繫的孩子(到現在媽媽還經常打電話讓老師幫着找)以及因爲嚴重抑鬱症而精神崩潰無法繼續學業的孩子…這些不好的後果,如果前期家長的心態稍稍放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絕大多數出事孩子的家長,都會爲自己之前的“高壓”痛心疾首、懊悔不已,一再祈求孩子平安就好。那我們爲什麼要非要等出了事再醒悟?這些家長出事之前也想不到且不相信會出什麼事。教育也沒有標尺,要結合每個孩子每個家庭的不同情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