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邊隱身戰機猛增500架,巔峯對決,殲20對F22誰能贏?

美太平洋空軍司令查爾斯·布朗(Charles Brown)稱,到2025年,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美軍和盟友的F-35數量將超過220架。

按照目前的趨勢,本世紀20年代中期,約有超過500架隱形戰機雲集東北亞。相比美國準備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部署的超過220架F-35戰機(包括日韓採購的該型戰機),中國開始實戰部署總數超過200架的殲-20隱形戰機,而俄羅斯自主開發的蘇-57戰機也將陸續服役,並在2028年前完成76架的部署計劃。

全球隱身戰鬥機的猛增,世界已進入隱身戰鬥機的時代,這是確定無疑的了。那麼,隱身戰鬥機之間的對抗也就不可避免。

這就提出一個問題,殲20(未來還有殲31鶻鷹)與F22還有F35之間的搏鬥誰能贏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確很現實,不可迴避。

總有人說,四代機應該在中遠距離消滅敵機,不應該進入近距離格鬥。這話聽起來更有道理,但實際戰鬥中真的可行嗎?

比如,在典型的局部突發武裝衝突中,中美各兩架隱身戰機(殲20對F22)交戰,誰能在中遠距離發現、鎖定、跟蹤,直至擊落對方?

中遠距離殲20佔優(技術分析晦澀難懂,讀者需要耐心讀完)

一些專家認爲很難在中遠距離擊落敵機。首先,遠距離完全不靠譜,因爲他們即使能在100公里發現對方,也無法有效鎖定和跟蹤對方,等到能識別、鎖定了已經到了70公里以內的中距範圍。

中距離互相發射的導彈又有多高命中率呢?殲20、F22發現自己被導彈攻擊,就施放電子干擾,他們都有很小的RCS ,都有很強的電子干擾能力,這導彈要不打飛真的很難。

互相規避這輪攻擊後,其實就到了近距離空戰的範圍,雙方都有可能對對方發射AIM9X 、PL10E格鬥導彈。若堅持不用格鬥彈,其中一方搶得先機發射第二輪中距彈,另一方必然全力以電子干擾+超機動躲避,中距彈有限的機動性和抗干擾如何能應付得了?

最後,還是得近距空戰解決。

中距彈的過載一直低於同代的格鬥彈,格鬥彈尚且命中率不高,何況中距彈?中距彈的雷達引導頭抗無線電波的干擾能力不強,四代機又恰恰長於機動性、隱身和電子干擾。

那麼假如中距彈裝上有源相控陣雷達呢?

有專家認爲,中距空空彈裝相控陣導引頭的說法需謹慎看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AESA消耗的電力遠高於機掃PD雷達,空間有限的空空彈既裝不了太大的陣列,也帶不了太大的電池,能否實用化還真不好說。

但是,以上只是一部分專家的解析,有專家不同意這樣的說法,認爲中距彈制導原理和命中概率上不輸格鬥彈。

比如所謂的中遠程空空導彈在機動性、敏捷性、高過載上不如格鬥彈,這根本是個僞命題。

這些專家認爲,中距彈的過載低於同代格鬥彈的根本原因是不需要高過格鬥彈的高G!

(什麼叫高G?就是高速度的加速度,實在難理解,你就回憶一下,你開車過急彎的外甩感覺,或者急加速猛踩油門的推背感,當然,比起戰鬥機的加速度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這裏只說身體的感覺類似)。

中距彈以雷達制導爲主、格鬥彈是紅外製導的天下,兩者對導彈設計的根本區別的在於中距彈的雷達導引頭可以提供目標運動的三維信息,因而可以採用過載曲線更加平穩的比例導引法;而紅外導引頭由於不能提供距離信息,因而只能採取瞄準線法導引;導引律的差別決定了在對抗同等過載的機動目標時採用比例導引法的導彈比採用瞄準線法的導彈極限過載低。

導引律的不同纔是雷達制導導彈普遍比同代格鬥彈過載上限低10G左右的根本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雷達制導導彈用35G的過載就能持續跟蹤紅外彈需要45G才能跟住的目標。

論中距攔截,假設雙方都打開雷達的情況下,比的是誰的雷達更早發現對方,誰的中距彈最優。根據雙方雷達的水平。一般基本是雙方超視距發現對方已經是70公里以內了,中距彈只發射一次,誰快些誰慢些區別不大,雙方都能在50公里以前向對方發射中距彈,然後雙方都要機動規避或干擾,一般認爲殲20的霹靂15中距彈具有後發優勢,不會差於對方的不死鳥或流星一類的。

但是,中遠距離接戰,超音速機動能力很重要,對於中距彈的射程以及取得發射時機還是很重要的,速度更快、超音速機動能力更強一方,更容易取得交戰與否的決定權。

這裏要解析一下什麼是超音速機動,一般而言,飛機超音速後機翼的各個舵面氣動效率大幅度下降(說白了就是不太管事了),必須要靠發動機的矢量推力變化進行機動。殲20是軸對稱全向矢量噴管,F22是二元矢量噴管,F22的二元矢量噴管只能上下動,殲20可以360度全向動,在超音速機動上F22顯然不如殲20。

近距格鬥殲20仍然佔優

然後就是進入50公里以內了,基本上平衍光標就能顯示目標並追蹤,那就看誰先短距彈開火了,霹靂10自用版是射程是25公里+,響尾蛇9X是15公里。

別小看這個差距,霹靂10可是全向型,幾乎無法擺脫逃匿,雙方都規避掉中距彈後,進入30公里範圍內,殲20先發制人,F22只能看着對方把短距彈發過來,你還在乾等待,因爲此時響尾蛇9X尚不具備發射條件,霹靂10一旦發射,F22唯一且只能疲於機動擺脫,從而無法自然從容鎖定對方。殲20基本一枚就達到戰術目的,如果是2枚的話,F22至少已經被命中一枚!

如果雙方在中遠距離誰也沒有發現誰,進入30公里內,殲20的EOTS和EODAS在主雷達不開機的情況下可以先行發現F22,側彈倉就先行翻出霹靂10格鬥彈,先行充電,導引頭先行瞄準F22。而F22發現殲20時才能打開側彈倉,F22的AIM9X格鬥彈沒有射前充電和導引頭接受目標信號瞄準的時間,電光石火的瞬間已經無法擺脫霹靂10的攻擊,被擊中也是大概率。

如果形象的比喻,就像美國西部片裏決鬥的槍手,一個(殲20)已經將槍拔出來瞄準了對方,另外一個(F22)槍還在槍套裏,輸贏已經沒有懸念。

以上說了殲20在中遠距離和近距格鬥上將佔有優勢的具體分析。

當然,反對的說法也有。

比如:

4代機間的空戰不可能是狗鬥,新型雷達+IRST起碼能保證40KM的發現距離,這個距離夠打2枚中距彈了,就算中距彈對付隱身機的效能比較低下也不可能被無視,大間隔射出的2枚中距彈就算打不中也足夠把對手打入低能量絕境,此時再補1顆紅外彈就能做到一槌定音。

理論上的四倍也不靠譜,因爲導彈只能在部分條件下達到最大過載,剛剛完成一個30G 的機動緊接着做下一個30G 的機動,剩餘的能量就不足以支撐導彈完成第三個30G 的機動了。四代機卻可以以超音速連續做6G 機動,或連續以亞音速做8G 機動。

面對目標連續的,不可預知的機動,比例引導法也不好用。你剛根據目標的第一個機動算出攻擊彈道,目標又做了一個反向機動,導彈又要花時間結算彈道,進入新的攻擊航線。

更有甚者認爲殲20抵不過F22:

現在的殲20也就三代半的戰鬥力

殲20比F22有優勢的地方無非就是雷達大,看得比F22遠不了多少,但殲20有鴨翼和腹鰭等破壞隱身的設計,對F22來說,殲20不隱身,F22老遠就看見了殲20。至於殲20上那套EODAS那東西,只起到預警作用,根本就做不到火控,連美國F35上的那套EODAS也做不到火控。EODAS這東西容易受雲霧影響。F35上有火控功能的是機頭下方的EOTS,那玩意有視野限制,主要用來對地攻擊,不主要用來空戰。

F22首先發現殲20,首先攻擊。殲20上EODAS提早發現來襲中距彈,能不能擺脫中距彈攻擊,看運氣。即使擺脫中距彈攻擊,F22抵近,殲20的機動性差,目前沒有超過三代機的表現,在近距離戰鬥上打不過F22。殲20想逃跑,由於發動機原因,跑也跑不過F22

以上說法就是有點慪氣的說法了,在有些人看來,美國是不可戰勝的,所以特地將殲20的優點和優勢說成劣勢,這樣的說法不但不能實事求是還有謊言在裏面。

首先,殲20的隱身性能不輸F22。

F22沒有EODAS這樣先進的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和EOTS光電跟蹤瞄準系統。兩者都是光電探測系統,F22由於研發時間太早沒有裝備這兩種先進光電系統,怎麼反倒成了殲20的劣勢?

第三,殲20的發動機是渦扇15,推力已經不輸F22的F119發動機,說發動機不如F22也是一種鴕鳥做法,視而不見,刻意迴避。

那麼,到底殲20和F22誰能戰勝誰?

有網友採取了投票的辦法論證這個結果:

單選投票, 共有 186 人蔘與投票

1. 殲20幹掉F22 39.25% (73)

2. F22幹掉殲20 8.60% (16)

3. 互相干掉 2.69% (5)

4. 誰也難以幹掉對方 49.46% (92)

這個投票人數雖然沒有那麼多,但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結果還算公平。

客觀的說,殲20戰勝F22絕對是大概率。後發優勢主要是說技術上的,殲20研發畢竟比F22晚了20多年,這20多年科技進步飛躍,老的技術肯定不如日新月異的新技術,這是毋庸置疑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殲20設計思想是以戰勝F22爲目標的,瞄準的都是F22的弱點,比如隱身、航程、空空導彈制導方式、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和EOTS光電跟蹤瞄準系統等等。

本文沒有分析殲20與F35孰優孰劣,就說一句:殲20在隱身、速度、航程、機動性要超過F3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