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蓬莱,醉美仙境”——讲好蓬莱故事征文大赛已于10月13日截止投稿,未展示完的作品仍将继续展示,感谢社会各界作者们对本次大赛的支持。

“神游蓬莱,醉美仙境——讲好蓬莱故事形象推广活动”详情请点击约稿函:

你的故事,让世界爱上蓬莱

丹崖山上有蓬莱阁,

这里生发的是一片神仙气,

它在海天间在大地上飘忽。

丹崖山下有古水城,

这里生发的是一股英雄气,

它在海天间和大地上纵横!

水城记

文/丁建元

丹崖山蓬莱阁是有仙气的,站在阁上眺望,仙气从海上来,从天穹白云间来,甚至从身边花木丛中缕缕升起。但我以为,不游山下的水城,只是略读了半部蓬莱。

俯视水城,就是老城墙围住一泓湖水。水与海通,城门如闸,城墙堞后卧着几门生铁臼炮。湖里没有战船,已经看不出多少镇海的威势。但是,当年我曾坐船从海上进入水城,一靠近城门那感觉立时变了,黑青色的墙面冷凝深重,插在深水里也像扎在山脉的岩层里,凛然不可侵犯。浪激墙根,水花迸溅,森严的寒气逼入骨髓。因为蓬莱和辽宁半岛上的老铁山遥相呼应,形如蟹鳌,自然成为渤海乃至京畿要地的门户,这要塞就是蟹鳌上的紫钳。明嘉靖年,倭寇开始袭扰我沿海,蓬莱一带先受其害。里人戚继光任登州指挥佥事,就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水师训练,营寨水上,轴舻排阵,鼓角争鸣,杀声震天。然后,将士们从这里出发,四次击退倭寇。

戚继光的故居离这里不远,故居是在原址上重建。但是戚家祠堂是原物,就三间普通民房;大门外街东西两端的石头牌坊也是原物。东边是母子节孝坊,西边是父子总督坊,这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朝廷为表彰戚继光的功绩而敕建。两座牌坊同规同制。游人无不赞叹牌坊的细致和精美,那些雕刻,用了浮雕、镂雕和透雕,人物、禽兽,花卉、云彩和流水,戏珠的龙,滚绣的狮子,展翅的凤凰等等,线条流畅、柔和而且妩媚,丝毫没有因为材质出现僵硬和呆板。最让人感叹的,经过了453年,轮番的兵祸,匪祸和文祸,或者就是顽皮孩子的恶作剧,扔块石头、抓根棍子或者什么硬物,轻轻一击就会破损。可是,牌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世世代代的蓬莱人对故里英雄的敬仰。

战倭寇不易。这倭寇不是流窜的小股海盗,更不是乌合之众,这是由武士、浪人和军人组成的海上舰队。他们深谋远虑,武器精良武功高强。史载,倭寇靠近蓬莱,战船数以千计,晚上海面全是火光,百姓哪里还敢下海捕鱼。倭寇曾两次把威海围住,杀死官员,尽掠而去。他们使用钢刀近两米长,双手握柄,刀是精钢,削铁如泥。用的火枪已经有准星、缺口,三点一线瞄准,打得又远又准,而且能连续发射五发子弹,而明军的鸟铳打两发就无法再战。所以,倭寇沿海南下,在浙江福建更加肆无忌惮。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百人入境,居然从江苏一路杀到江西,杀死军民四五千人。朝廷全国招兵,可是,即使把少林兵派到了前线,也败下阵来。

戚继光因为平倭有功,便被调到闽浙,终于荡平寇祸。蓬莱水城,成为戚继光的发轫所在,从此成就了将军的英名。也就从戚继光开始,蓬莱县里,代出名将,从水城这里衍生出一段爱国的精武谱志,而且仇家都是倭寇和鬼子。

如果说戚继光是明代真正的常胜将军,而清末将军宋庆,在晚年却屡战屡败,令人唏嘘。

宋庆少而厌学,然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因为生计困窘偶然被人带到亳州从军,因勇毅升总兵,升湖南提督、四川提督,后随从左宗棠西征,六年后移屯旅顺,上赐“尚书”衔。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败退平壤,然后水师在黄海大战中失利,东北边境又告急。朝廷派宋庆奔赴九连城,时为1894年。此时老将军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白发幡然,白须飘飘。当年十月,宋将军与日寇激战虎山。日军炮火凛冽,清军武器落后,难以守住,将军退到凤凰城;日寇来攻,将军又退。日寇分两路包抄清军,一路从辽东花园口登陆,直逼金州。宋庆接令回援,战斗一日又败。旅顺失守,清军又败退至盖平。宋将军是且战且败,且败且战,一直退到田庄台。到12月28日,宋将军聚集三军,对占领海城的日寇发起进攻,酣战半日夺取太平山。后天降大雪,深有二尺,日军三路抢夺太平山,一日血战,尸堆成山,血水凝冰,双方胜败未分。这时候敌人援兵大至,老将军身陷重围,骑下战马被炸死,立即换乘,“战马三易,均被炮毙”,亲兵百人仅剩下二十余。撤退途中,坐骑又被炮击,宋庆坠马腰伤。但是老将军继续带领战士们“迎炮以上,呼声动地,无不以一当十”。

可是,朝廷软了,怂了,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宋庆闻之,发电朝廷坚决反对,并发誓“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收复失地,但是,他被降职了。

四年后,宋庆驻防旅顺。俄国海军借此屯住,宋部将移守山海关。老将军已近八十岁了,俄国军官杜巴索夫拜见他,欲以18万两白金购买他的营垒。宋庆正颜道:“吾以故垒获资,是卖国也,吾不为!”撤防前夕他下达命令,把营垒全部炸掉,不留给敌人!

宋庆当年在亳州,有位青年同乡任营副,他叫于文孚。以后,于文孚跟随宋庆转战东北,任卫士长。有个山东籍的小伙子,投军宋庆才十九岁,因其勇敢机灵升为哨长,后调于文孚卫队。这个小伙子,就是以后的东北王张作霖。

就在宋庆与日寇厮杀时候,蓬莱城一位二十岁的年轻人正在准备科举,两年后中秀才。传说,当年母亲即将生他的时候,父亲梦见了戚继光。因为戚继光的字是佩玉,于是粗通文墨的父亲给儿子取名佩孚,字子玉。后来,这个男孩就是著名的军事家,叱咤风云的军阀吴佩孚。吴佩孚是英雄或者枭雄自有公论,他也镇压过革命,但他确是坚定的爱国者,他最佩服的乡党,就是戚继光和宋庆,甚至常以戚继光、岳飞自诩。看到戚继光的故居破烂不堪,是他自己出钱修缮一新。

因为《巴黎和约》出让青岛,五四运动爆发,示威学生被军警逮捕。五天后,远在湖南衡山的吴佩孚,区区一位师长,直接给大总统徐世昌发电: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民草击钟,经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可原!”何等慷慨,何等仗义,又是何等文采!又过几天,他又联系各方将领,联名反对政府签约,大意是,绝不出卖祖国主权,不能让强敌将我家乡当肉吃,身为山东籍军人,我愿对日本背水一战!

日寇侵占东北,吴佩孚气愤难平,他为自己的队伍写了军歌,题目就是《满江红  登蓬莱阁》:

……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土权堕;

江山如故,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劲旅,

一战恢复旧山河!

……

1926年,北伐战争吴佩孚失败,他把自己最赏识年轻将领叫到跟前,把队伍交给他并面授机宜,自己将带着几名亲兵避住四川。这位年轻将领双目炯炯,刚毅多谋,他也是蓬莱人,他叫于学忠,其父就是当年东北杀寇的于文孚。

遵照吴佩孚的旨意,于学忠带领队伍投靠了当年父亲的战友张作霖,也到了对日作战的最前沿。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溃退关内,张学良住在北平。少帅念到吴佩孚和父亲的友情,而且队伍都归了自己,便让吴佩孚到北平居住。知道吴大帅坚守清廉,无私储,无田产,每月发给吴佩孚薪俸。吴佩孚并没有在意这些,武人猛士没有那些客套,丧土之恨成为他心中的块垒,见到张学良,大帅板着脸劈头就问,“你为什么不打?”

张学良当然有许多难言之隐,只是说:“实力不足,打不过。”

吴佩孚顶天立地,“我来了势力就足了!军人最大的势力,就是个死!”

说到这里,大帅双眼射电,红胡子翘了起来,看着张学良怒斥,“你这样搞,你爹的棺材都竖起来了!”

于学忠,果然没有辜负前辈期望,跟随张学良与敌人周旋。西安事变后,于学忠先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战、武汉保卫战。后来,于学忠任苏鲁战区司令,在沂蒙山区和鬼子展开了残酷的拉锯战。最惨烈的战斗,是在沂水县的唐望山,日军重兵包围,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于学忠的副司令、参谋长先后炸伤,他自己也左臂中弹。这时,一发炮弹炸开,总部的几匹战马受伤,挣脱了缰绳跑到唐望山顶上,对着天空发出悲壮的嘶鸣。日寇发现了战马,断定于学忠总部在此,随即把所有的火力集中到山顶。于学忠他们避其锋芒,成功突围,其情景,使人想到了当年鏖战太平山的宋庆将军。……

水城里面,戚继光留下一段英雄往事,它就化作一缕精魂,只有少人才会感到它神秘的脉动。

从高空看水城,明亮的湖水就像一把宽刀,那道石铺的长堤就是红色刀柄,四面围墙就是收藏的匣子。每日黄昏,红霞的绸缎会盖在刀上,然后再蒙上厚厚的缀满星星宝石的丝绒,到了黎明再把丝绒和红绸揭开。然后,这把刀,浪磨着它,风磨着它,白云黑云经常地擦拭它,使它永远铮亮锋利。

丹崖山上有蓬莱阁,这里生发的是一片神仙气,它在海天间在大地上飘忽。

丹崖山下有古水城,这里生发的是一股英雄气,它在海天间在大地上纵横!

作者简介:

丁建元

山东散文学会会长、山东友谊出版社原总编,曾获齐鲁文学奖散文一等奖等奖项。先后出版散文集五部,作品收入近百种选集。

en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