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遊蓬萊,醉美仙境”——講好蓬萊故事徵文大賽已於10月13日截止投稿,未展示完的作品仍將繼續展示,感謝社會各界作者們對本次大賽的支持。

“神遊蓬萊,醉美仙境——講好蓬萊故事形象推廣活動”詳情請點擊約稿函:

你的故事,讓世界愛上蓬萊

丹崖山上有蓬萊閣,

這裏生髮的是一片神仙氣,

它在海天間在大地上飄忽。

丹崖山下有古水城,

這裏生髮的是一股英雄氣,

它在海天間和大地上縱橫!

水城記

文/丁建元

丹崖山蓬萊閣是有仙氣的,站在閣上眺望,仙氣從海上來,從天穹白雲間來,甚至從身邊花木叢中縷縷升起。但我以爲,不遊山下的水城,只是略讀了半部蓬萊。

俯視水城,就是老城牆圍住一泓湖水。水與海通,城門如閘,城牆堞後臥着幾門生鐵臼炮。湖裏沒有戰船,已經看不出多少鎮海的威勢。但是,當年我曾坐船從海上進入水城,一靠近城門那感覺立時變了,黑青色的牆面冷凝深重,插在深水裏也像紮在山脈的岩層裏,凜然不可侵犯。浪激牆根,水花迸濺,森嚴的寒氣逼入骨髓。因爲蓬萊和遼寧半島上的老鐵山遙相呼應,形如蟹鰲,自然成爲渤海乃至京畿要地的門戶,這要塞就是蟹鰲上的紫鉗。明嘉靖年,倭寇開始襲擾我沿海,蓬萊一帶先受其害。里人戚繼光任登州指揮僉事,就在這裏開始了他的水師訓練,營寨水上,軸艫排陣,鼓角爭鳴,殺聲震天。然後,將士們從這裏出發,四次擊退倭寇。

戚繼光的故居離這裏不遠,故居是在原址上重建。但是戚家祠堂是原物,就三間普通民房;大門外街東西兩端的石頭牌坊也是原物。東邊是母子節孝坊,西邊是父子總督坊,這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朝廷爲表彰戚繼光的功績而敕建。兩座牌坊同規同制。遊人無不讚嘆牌坊的細緻和精美,那些雕刻,用了浮雕、鏤雕和透雕,人物、禽獸,花卉、雲彩和流水,戲珠的龍,滾繡的獅子,展翅的鳳凰等等,線條流暢、柔和而且嫵媚,絲毫沒有因爲材質出現僵硬和呆板。最讓人感嘆的,經過了453年,輪番的兵禍,匪禍和文禍,或者就是頑皮孩子的惡作劇,扔塊石頭、抓根棍子或者什麼硬物,輕輕一擊就會破損。可是,牌坊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只有一個解釋,就是世世代代的蓬萊人對故里英雄的敬仰。

戰倭寇不易。這倭寇不是流竄的小股海盜,更不是烏合之衆,這是由武士、浪人和軍人組成的海上艦隊。他們深謀遠慮,武器精良武功高強。史載,倭寇靠近蓬萊,戰船數以千計,晚上海面全是火光,百姓哪裏還敢下海捕魚。倭寇曾兩次把威海圍住,殺死官員,盡掠而去。他們使用鋼刀近兩米長,雙手握柄,刀是精鋼,削鐵如泥。用的火槍已經有準星、缺口,三點一線瞄準,打得又遠又準,而且能連續發射五發子彈,而明軍的鳥銃打兩發就無法再戰。所以,倭寇沿海南下,在浙江福建更加肆無忌憚。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百人入境,居然從江蘇一路殺到江西,殺死軍民四五千人。朝廷全國招兵,可是,即使把少林兵派到了前線,也敗下陣來。

戚繼光因爲平倭有功,便被調到閩浙,終於蕩平寇禍。蓬萊水城,成爲戚繼光的發軔所在,從此成就了將軍的英名。也就從戚繼光開始,蓬萊縣裏,代出名將,從水城這裏衍生出一段愛國的精武譜志,而且仇家都是倭寇和鬼子。

如果說戚繼光是明代真正的常勝將軍,而清末將軍宋慶,在晚年卻屢戰屢敗,令人唏噓。

宋慶少而厭學,然身材魁梧膂力過人,因爲生計困窘偶然被人帶到亳州從軍,因勇毅升總兵,升湖南提督、四川提督,後隨從左宗棠西征,六年後移屯旅順,上賜“尚書”銜。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軍敗退平壤,然後水師在黃海大戰中失利,東北邊境又告急。朝廷派宋慶奔赴九連城,時爲1894年。此時老將軍已經七十五歲高齡,白髮幡然,白鬚飄飄。當年十月,宋將軍與日寇激戰虎山。日軍炮火凜冽,清軍武器落後,難以守住,將軍退到鳳凰城;日寇來攻,將軍又退。日寇分兩路包抄清軍,一路從遼東花園口登陸,直逼金州。宋慶接令回援,戰鬥一日又敗。旅順失守,清軍又敗退至蓋平。宋將軍是且戰且敗,且敗且戰,一直退到田莊臺。到12月28日,宋將軍聚集三軍,對佔領海城的日寇發起進攻,酣戰半日奪取太平山。後天降大雪,深有二尺,日軍三路搶奪太平山,一日血戰,屍堆成山,血水凝冰,雙方勝敗未分。這時候敵人援兵大至,老將軍身陷重圍,騎下戰馬被炸死,立即換乘,“戰馬三易,均被炮斃”,親兵百人僅剩下二十餘。撤退途中,坐騎又被炮擊,宋慶墜馬腰傷。但是老將軍繼續帶領戰士們“迎炮以上,呼聲動地,無不以一當十”。

可是,朝廷軟了,慫了,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宋慶聞之,發電朝廷堅決反對,併發誓“願與天下精兵捨身報國”,收復失地,但是,他被降職了。

四年後,宋慶駐防旅順。俄國海軍藉此屯住,宋部將移守山海關。老將軍已近八十歲了,俄國軍官杜巴索夫拜見他,欲以18萬兩白金購買他的營壘。宋慶正顏道:“吾以故壘獲資,是賣國也,吾不爲!”撤防前夕他下達命令,把營壘全部炸掉,不留給敵人!

宋慶當年在亳州,有位青年同鄉任營副,他叫於文孚。以後,於文孚跟隨宋慶轉戰東北,任衛士長。有個山東籍的小夥子,投軍宋慶才十九歲,因其勇敢機靈升爲哨長,後調於文孚衛隊。這個小夥子,就是以後的東北王張作霖。

就在宋慶與日寇廝殺時候,蓬萊城一位二十歲的年輕人正在準備科舉,兩年後中秀才。傳說,當年母親即將生他的時候,父親夢見了戚繼光。因爲戚繼光的字是佩玉,於是粗通文墨的父親給兒子取名佩孚,字子玉。後來,這個男孩就是著名的軍事家,叱吒風雲的軍閥吳佩孚。吳佩孚是英雄或者梟雄自有公論,他也鎮壓過革命,但他確是堅定的愛國者,他最佩服的鄉黨,就是戚繼光和宋慶,甚至常以戚繼光、岳飛自詡。看到戚繼光的故居破爛不堪,是他自己出錢修繕一新。

因爲《巴黎和約》出讓青島,五四運動爆發,示威學生被軍警逮捕。五天後,遠在湖南衡山的吳佩孚,區區一位師長,直接給大總統徐世昌發電: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誰無義憤?彼莘莘學子,激於愛國熱忱而奔走呼號,前赴後繼,民草擊鐘,經卵擊石……其心可憫,其志可嘉,其情可原!”何等慷慨,何等仗義,又是何等文采!又過幾天,他又聯繫各方將領,聯名反對政府簽約,大意是,絕不出賣祖國主權,不能讓強敵將我家鄉當肉喫,身爲山東籍軍人,我願對日本背水一戰!

日寇侵佔東北,吳佩孚氣憤難平,他爲自己的隊伍寫了軍歌,題目就是《滿江紅  登蓬萊閣》:

……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土權墮;

江山如故,夷族錯落。

何日奉命提勁旅,

一戰恢復舊山河!

……

1926年,北伐戰爭吳佩孚失敗,他把自己最賞識年輕將領叫到跟前,把隊伍交給他並面授機宜,自己將帶着幾名親兵避住四川。這位年輕將領雙目炯炯,剛毅多謀,他也是蓬萊人,他叫于學忠,其父就是當年東北殺寇的於文孚。

遵照吳佩孚的旨意,于學忠帶領隊伍投靠了當年父親的戰友張作霖,也到了對日作戰的最前沿。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潰退關內,張學良住在北平。少帥唸到吳佩孚和父親的友情,而且隊伍都歸了自己,便讓吳佩孚到北平居住。知道吳大帥堅守清廉,無私儲,無田產,每月發給吳佩孚薪俸。吳佩孚並沒有在意這些,武人猛士沒有那些客套,喪土之恨成爲他心中的塊壘,見到張學良,大帥板着臉劈頭就問,“你爲什麼不打?”

張學良當然有許多難言之隱,只是說:“實力不足,打不過。”

吳佩孚頂天立地,“我來了勢力就足了!軍人最大的勢力,就是個死!”

說到這裏,大帥雙眼射電,紅鬍子翹了起來,看着張學良怒斥,“你這樣搞,你爹的棺材都豎起來了!”

于學忠,果然沒有辜負前輩期望,跟隨張學良與敵人周旋。西安事變後,于學忠先後率部參加淞滬會戰、臺兒莊大戰、武漢保衛戰。後來,于學忠任蘇魯戰區司令,在沂蒙山區和鬼子展開了殘酷的拉鋸戰。最慘烈的戰鬥,是在沂水縣的唐望山,日軍重兵包圍,飛機大炮輪番轟炸,于學忠的副司令、參謀長先後炸傷,他自己也左臂中彈。這時,一發炮彈炸開,總部的幾匹戰馬受傷,掙脫了繮繩跑到唐望山頂上,對着天空發出悲壯的嘶鳴。日寇發現了戰馬,斷定於學忠總部在此,隨即把所有的火力集中到山頂。于學忠他們避其鋒芒,成功突圍,其情景,使人想到了當年鏖戰太平山的宋慶將軍。……

水城裏面,戚繼光留下一段英雄往事,它就化作一縷精魂,只有少人才會感到它神祕的脈動。

從高空看水城,明亮的湖水就像一把寬刀,那道石鋪的長堤就是紅色刀柄,四面圍牆就是收藏的匣子。每日黃昏,紅霞的綢緞會蓋在刀上,然後再蒙上厚厚的綴滿星星寶石的絲絨,到了黎明再把絲絨和紅綢揭開。然後,這把刀,浪磨着它,風磨着它,白雲黑雲經常地擦拭它,使它永遠錚亮鋒利。

丹崖山上有蓬萊閣,這裏生髮的是一片神仙氣,它在海天間在大地上飄忽。

丹崖山下有古水城,這裏生髮的是一股英雄氣,它在海天間在大地上縱橫!

作者簡介:

丁建元

山東散文學會會長、山東友誼出版社原總編,曾獲齊魯文學獎散文一等獎等獎項。先後出版散文集五部,作品收入近百種選集。

en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