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跌打腫痛,不少人想到的第一個制痛法寶就是膏藥,“痛,就貼!”

而貼了膏藥卻不見好轉,甚至加重疼痛,很可能是你用錯了膏藥。

今天權威專家教你區別不同膏藥的用法禁忌,並指導你如何正確貼膏藥。

受訪專家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科主任 盧敏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科副主任醫師 鄺濤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普通外科教授 王志明

4類膏藥療效不同

膏藥,是中藥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貼膏藥方便、無痛,易被人們接受,特別是在風溼骨病患者的家中更是常備。

一般來說膏藥主要分爲以下幾類:

1.活血消腫類

如消炎止痛膏、活血膏、接骨膏等,適用於關節疼痛、僵直、肌肉麻木、骨折、扭傷、挫傷。

2.溫熱類

如狗皮膏藥、追風膏藥等,適用於風寒引起的腰痛、關節痛等。

3.寒涼類

如拔毒膏、陽和解凝膏、水黃膏和黃連膏等,適用於因熱毒鬱結引起的硬結不消、紅腫疼痛、膿不成潰或久潰不散者。

4.特殊類

如治療小兒腹瀉的臍貼、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膏藥等。

貼膏藥謹記3點常識

作用有限

膏藥多作用於局部,有各自的適應症和藥理作用,不可隨意“通用”。

而且膏藥多不是針對病因的治療,只能用於緩解疼痛等症狀,一旦發現使用後病情加重,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成分有禁忌

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桃仁等活血成分的膏藥,孕婦均應禁用。

特別是孕婦的臍部、腹部、腰骶部都不宜貼膏藥,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產。幼兒也應在醫生指導下選用膏藥。

部位、時間要選對

一般而言,膏藥需要貼在有症狀處,但有的膏藥必須貼於特定部位,如小兒暖臍膏治小兒寒積腹痛,應貼在肚臍上,未滿月小兒則應貼於臍下小腹處。

除拔毒膏外,患處有紅腫及潰爛時也不宜貼,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貼膏藥前,可先用熱毛巾或生薑片將患處或穴位處的皮膚擦乾。膏藥貼一天一夜後,多需要更換。

如果貼後發現局部紅腫、發癢或出現其他過敏症狀,應及時停用,必要時就診。

貼膏藥講究3個“準”

出現關節疼痛、風溼性頸肩腰腿痛等時,許多人會選擇貼膏藥來緩解和治療。在使用上,貼膏藥需講究“四個準”。

1.找準症狀

每一種膏藥或藥膏都有其獨特的藥理作用,臨牀應根據中醫辨證來使用。

如遇感受風寒引起的慢性腰腿痛、跌打損傷等,可用狗皮膏藥、追風膏藥等祛風散寒,舒筋活血、止痛。

橡皮類藥膏具有消炎止痛及祛腐生肌的作用,對風溼痛、腰痛、肌肉痛、扭傷、挫傷及慢性潰瘍創面等。

2.貼準位置

許多人貼膏藥喜歡估摸着貼,比如因頸椎病引起的疼痛,有些人可能會在胳膊、肩膀上等都有痠痛感,大致貼這些胳膊、肩膀等部位,並不能解決病根,正確的方法應在頸椎上找到壓痛點。

除找準痛點外,貼膏藥時還要根據病情選擇“對側痛點”。

如膝關節疼痛的患者,如果是關節內的病變,關節的肌肉會形成保護性攣縮,在關節前後都要貼膏藥,且貼的部位最好輪換着來。

3.記準療程

一般來說,每日貼膏藥的時長以8~12小時爲宜,破潰的創面最好不貼。

兩次應用之間應適度清洗患處,清除黏附在皮膚表面的藥垢,之後讓皮膚適當休息。

因爲皮膚需要呼吸,汗腺、皮脂腺需要排泄,長時間敷貼膏藥,易造成局部溫度高、溼度大,會刺激局部皮膚,產生瘙癢等不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