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獨龍江,你的印象是什麼?

  獨龍族、紋面女、中緬邊境41號界碑,還是高黎貢山?

  太偏遠、太神祕,太憧憬,這恐怕是許多人對獨龍江的印象。

  其實,獨龍江是一條江,發源於西藏察隅縣伯舒拉嶺東南麓,長達211公里,從獨龍江鄉南部的馬庫村欽蘭小組出境後流向緬甸。

  獨龍江的東岸是是海拔5128米的高黎貢山,山高林密的無人區;西面是西岸是海拔4934米的擔當力卡山,中緬邊境線上的天然屏障。

  獨龍江縱貫兩山之間,江水異樣清綠,綠得像翡翠一般,被許多遊客視爲中國最純淨的江水。

  獨龍江是一個鄉,全稱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

  從中國地圖上尋找,獨龍江鄉只是橫斷山脈高山峽谷中一條並不顯眼的藍色線條。

  從區位上來說,獨龍江鄉是滇西北高黎貢山深處一個普通的民族鄉鎮。

  獨龍江是一片淨土,封存着大自然的原始狀態。

  從交通上來說,獨龍江幾乎與世隔絕,在1999年以前,它還是我國唯一一個不通公路的鄉鎮。

  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獨龍族同胞,世代繁衍生息在這裏,截至目前,獨龍族僅6900多人。

  雪峯阻隔,罕有人至,致使這片北連西藏,西鄰緬甸的深山峽谷成爲中緬邊境最後的祕境。

  在獨龍江鄉,你會看到,家家戶戶屋頂都飄揚着鮮豔的五星紅旗。

  在邊境地區,這等同於主權的宣示。

  獨龍族文大娘告訴我們:山的另一面就是緬甸,那邊也有獨龍族。但中國的獨龍族,比緬甸獨龍族生活要好得多,所以掛上五星紅旗。

  說這些話的時候,文大娘的臉上洋溢着自豪與驕傲。

  獨龍江鄉,曾是雲南,乃至全國最貧窮落後的地方。

  千百年來,獨龍江同胞隱匿在原始森林中,過着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靠狩獵捕撈爲生。

  他們走的是淹沒在高山深壑間的人馬驛道,過的是令人膽戰心驚的藤篾吊橋和溜索,甚至在懸崖峭壁處支一根樹幹、掛幾條藤索當“天梯”爬行,住的是簡陋破舊的茅草屋。

  男子用一小塊布片或木板遮蓋下身,婦女文面用樹葉或芭蕉葉遮羞,記事靠結繩,患病隨天命,人均壽命很短,非常貧困。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他們才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六十多年以來,黨和政府一直在努力着。

  1964年,一條一米多寬的人馬驛道建成,打破了這裏的封閉。

  1999年9月,簡易而曲折的獨龍江公路通車,結束了中國最後一個少數民族地區不通公路的歷史。

  2014年4月,全長6.68公里的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全線貫通,讓獨龍江徹底改變了大雪封山的歷史。

  正是因爲有了這樣一條公路,六千多獨龍族同胞才能與外界交流聯繫。

  如今,獨龍江已不再是“遙遠”的代名詞,成了網紅景點。

  近些年,在整鄉推進、扶貧開發等措施扶持下,獨龍江鄉,修通了長達200多公里的公路網、電力網和通信網絡。

  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貫通;簡易搭建的茅草屋被宜居的農家小別墅取代;全鄉適齡兒童全部入學。

  獨龍江鄉已經建成5個民族文化旅遊特色村,觀景臺15個。

  除了發展旅遊增加收入,以草果、中藥材重樓等爲主的特色種植業也讓人們嚐到了甜頭。

  獨龍族文大娘告訴我們,在以前,玉米和苦蕎是主食,肉和蛋想都不敢想。如今,喫的是白米飯,住的是樓房,葷菜和水果天天都有,家裏還養了獨龍雞、獨龍牛,日子越來越好。

  直至2017年底,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069.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59元,除迪政當村15戶50人未脫貧外,其餘全部脫貧。

  今年,迪政當村也即將脫貧摘帽。

  在獨龍族,有一個獨特的習俗-女孩子長到十二三歲,就要紋面;而獨龍族男子是不紋面的。

  獨龍族紋面女是當今世界上爲數不多尚存的紋面現象之一。

  如今,年輕的獨龍族女子不再紋面。

  我們在獨龍江鄉最北端的迪政當村熊當小組,拜訪了最後的紋面女。

  看到了她們臉上紋着的“蝴蝶”,那銘刻着的是疼痛、風霜、信念和時光。

  紋面女都有着愛美之心,常常披掛着五顏六色的獨龍毯;無論老少,脖子上都喜愛戴上多串項鍊。

  截至目前,獨龍江僅剩最後27位紋面女。年齡最大的超過100歲,最年輕的也有50多歲,平均年齡70多歲。

  隨着時間的不斷推移,古老而神祕的紋面女最終將消失在滾滾歷史長河中。

  文/圖納蘭小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