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独龙江,你的印象是什么? 独龙族、纹面女、中缅边境41号界碑,还是高黎贡山? 太偏远、太神秘,太憧憬,这恐怕是许多人对独龙江的印象。

其实,独龙江是一条江,发源于西藏察隅县伯舒拉岭东南麓,长达211公里,从独龙江乡南部的马库村钦兰小组出境后流向缅甸。 独龙江的东岸是是海拔5128米的高黎贡山,山高林密的无人区;西面是西岸是海拔4934米的担当力卡山,中缅边境线上的天然屏障。 独龙江纵贯两山之间,江水异样清绿,绿得像翡翠一般,被许多游客视为中国最纯净的江水。

独龙江是一个乡,全称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 从中国地图上寻找,独龙江乡只是横断山脉高山峡谷中一条并不显眼的蓝色线条。 从区位上来说,独龙江乡是滇西北高黎贡山深处一个普通的民族乡镇。

独龙江是一片净土,封存着大自然的原始状态。 从交通上来说,独龙江几乎与世隔绝,在1999年以前,它还是我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乡镇。 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独龙族同胞,世代繁衍生息在这里,截至目前,独龙族仅6900多人。 雪峰阻隔,罕有人至,致使这片北连西藏,西邻缅甸的深山峡谷成为中缅边境最后的秘境。

在独龙江乡,你会看到,家家户户屋顶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在边境地区,这等同于主权的宣示。 独龙族文大娘告诉我们:山的另一面就是缅甸,那边也有独龙族。但中国的独龙族,比缅甸独龙族生活要好得多,所以挂上五星红旗。 说这些话的时候,文大娘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骄傲。

独龙江乡,曾是云南,乃至全国最贫穷落后的地方。 千百年来,独龙江同胞隐匿在原始森林中,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靠狩猎捕捞为生。 他们走的是淹没在高山深壑间的人马驿道,过的是令人胆战心惊的藤篾吊桥和溜索,甚至在悬崖峭壁处支一根树干、挂几条藤索当“天梯”爬行,住的是简陋破旧的茅草屋。 男子用一小块布片或木板遮盖下身,妇女文面用树叶或芭蕉叶遮羞,记事靠结绳,患病随天命,人均寿命很短,非常贫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六十多年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在努力着。1964年,一条一米多宽的人马驿道建成,打破了这里的封闭。1999年9月,简易而曲折的独龙江公路通车,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 2014年4月,全长6.68公里的独龙江公路隧道全线贯通,让独龙江彻底改变了大雪封山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条公路,六千多独龙族同胞才能与外界交流联系。

如今,独龙江已不再是“遥远”的代名词,成了网红景点。 近些年,在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等措施扶持下,独龙江乡,修通了长达200多公里的公路网、电力网和通信网络。 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简易搭建的茅草屋被宜居的农家小别墅取代;全乡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独龙江乡已经建成5个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村,观景台15个。 除了发展旅游增加收入,以草果、中药材重楼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也让人们尝到了甜头。

独龙族文大娘告诉我们,在以前,玉米和苦荞是主食,肉和蛋想都不敢想。如今,吃的是白米饭,住的是楼房,荤菜和水果天天都有,家里还养了独龙鸡、独龙牛,日子越来越好。  直至2017年底,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069.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9元,除迪政当村15户50人未脱贫外,其余全部脱贫。 今年,迪政当村也即将脱贫摘帽。

在独龙族,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就要纹面;而独龙族男子是不纹面的。 独龙族纹面女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尚存的纹面现象之一。 如今,年轻的独龙族女子不再纹面。

我们在独龙江乡最北端的迪政当村熊当小组,拜访了最后的纹面女。 看到了她们脸上纹着的“蝴蝶”,那铭刻着的是疼痛、风霜、信念和时光。 纹面女都有着爱美之心,常常披挂着五颜六色的独龙毯;无论老少,脖子上都喜爱戴上多串项链。 截至目前,独龙江仅剩最后27位纹面女。年龄最大的超过100岁,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平均年龄70多岁。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古老而神秘的纹面女最终将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中。 文/图 纳兰小鱼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