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石是翡翠交易的精華,也是翡翠交易中獲取鉅額利潤重要方式。

剎時平地暴富,瞬間一貧如洗,大起大落,神鬼莫測,驚心動魂。

喜歡賭石的人,他們從翡翠的皮殼、癬、蟒、松花、裂綹、場口等各種表現來綜合分析、判斷賭石,形成了行業內公認的賭石經驗和技巧。

賭石有賭”種、底、霧、水、癬、松花、裂綹、棉和雜質之分。

但歸根到底最重要的是賭色場口就是翡翠的產地:

場區

緬甸翡翠產地也稱礦區或場區,共分六個場區,每個場區又分許多場口。

各個場區所產翡翠,外觀、質量、顏色都有各自的特點。

根據場區場口所翡翠的特殊性,來觀察判斷這塊翡翠是否可賭。

場區又分老場區、新場區及新老場區。大致分爲六個場區分別爲:

①帕敢場區,著名場口有灰卡、木那、大谷地、四通卡、帕敢等28個以上場口。

②木坎場區,著名場口有大木坎、雀丙、黃巴等14個以上場口。

③南奇場區,著名場口有南奇、莫罕等9個場口。

④後江場區,著名場口有後江、雷打場、加莫、莫守郭等5個以上場口。

新場區,(也稱新坑新廠)

⑤新場區,著名場口有馬薩廠、凱蘇、度胃、目亂崗等11個以上場口。

新老場區,(也稱新老廠)

⑥新老場區,著名場口有龍塘場口等。

皮殼:

皮殼,即玉石的外皮。

除了部份水石和劣質玉石沒有皮,其他玉石都有厚溥不等、顏色各異的皮殼。

看皮殼,是判斷玉石場口的主要依據。

不同皮皮殼的不表現決定了其內部質地的不同。

玉石皮殼的顏色有的隨土地壤顏色深淺濃淡而變化,但也有雜色而居的情況,這就給識辨具體場口帶來很大難度。

皮殼上的沙粒有粗有細,有厚有薄。

粗者如梳齒,細者如板塊,厚者一釐米以上,薄者似是一張紙。

無論何種表現的翡翠皮殼,都能直接反映底章的質地,所以常有沙翻得好,沙翻得不好的評說。

雖然未經切擦開窗,通過沙殼的表現,就能對底水有所判斷和推測。

這就是沙粗肉粗,沙細肉細,沙勻肉勻,沙圓肉飯,沙板肉木,沙緊肉圓。

翡翠皮殼是岩漿變質分解後的殘餘,經過風化而形成。

它的成分多爲鐵質和鈉質,也有的含硅或石英及泥綠石一類的物質。

皮殼是內部的外在表現,是人們判斷質地的依據,是分辨產地的標誌。

翡翠皮殼幾乎都有顏色,如紫色、黑色、白色、暗綠色等,與其內部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而紅色、褐色、棕色等,卻與內部沒有直接的關係。

因沙型和顏色常常近似自然界的一些物質,人們就將其稱爲同名的沙殼。

粗糙皮殼稱爲粗皮石,細喊沙殼稱爲細皮石,沙粒似鹽的叫做鹽沙皮。

下面分別介紹一些多常見的不同的翡翠皮殼。

一、黃鹽沙皮

山石,大小不等,產量豐富。

沙粒似鹽,顯深黃色,石種老。

主要產於老場口。

其他場口也有出產,最重要的區分是沙要翻得好,有較強的立體感。

黃色表皮翻出黃皮沙粒,是黃沙皮中的上等貨的表現,切割後多見白水底,顏色翠而陽。

若皮上沙粒混亂不均勻,沒有規律性的排列,這樣的黃沙皮沒有霧層,多爲糯化底或豆底。

幾科所有場口都出黃鹽沙皮,因此很難辨認具體場口。

要注意的是:好的黃鹽沙皮其表層的沙粒上的沙粒大小不至關重要,重要的是勻均,不要忽大忽小,否則其種就會差。

如果皮殼緊而光滑,多數種也差。

新場區的黃鹽沙皮沒有霧,種嫩。

謹防一些作假現象,賭石是要特別注意,原石一樣可以作假,因而對原石一定要仔細觀察,一般作假是能看出蛛絲螞跡的。

仿黃鹽沙皮殼的假皮石

二、白沙皮

經常出現玻璃種,冰種翡翠。

山石,大小均有,是白沙皮中的上等貨。

皮上沙粒似鹽,石種老,皮下有白霧,主要產於老場區馬拿和新場區的個別場口。

除此而外的白鹽沙,皮下沒有霧,沙粒粗細不分,手感弱。

常見脫去白沙有黃沙,是次生沙殼與原生沙殼共生的例證。

原生沙殼下若有綠色,大多陽而不陰,翠色濃豔。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白鹽沙皮有兩層皮,表面是黃色,經鐵刷刷後呈白色,但不影響共種。

新場區也有少量白鹽沙,有皮有霧,種嫩。

三、黑烏沙皮

山石,表皮烏黑。

產量豐富,沙粒有粗中細三類,粗者多見爲粗豆底,細者多見爲細豆底,唯中者有糯化底,切割後有的見正色有的見偏色,有白貓凳味足,有的藍味過甚。

若是帕敢或後江場區出的烏沙皮,細豆底居多,綠色黃味足;

莫罕和南奇場口的糯化底 居多,綠色偏藍.這四個場口出的烏沙都有蠟殼,其他場口出的黑烏沙有蠟殼者少見。

四、水翻沙皮

山石,表皮有水鏽色,一片片或一股股,少數呈黃色或黃灰色。

多見爲老石種,顏色黑、黃、灰都有,但沙粒一般不太好,因爲出產這種水翻沙的場口比較雜亂,底水一般,主要區分點是皮上有無水鏽。

有代表性的是麻母灣和惠卡的萍皮水翻沙。

要特別注意,其沙是否翻得勻稱。

回卡的水翻沙皮子很薄,可以藉助光亮透過皮子照色。

五、楊梅沙皮

山石,大小不等。色似楊梅紅,也稱楊梅沙皮。

出產這種沙殼的場口比較多,有擺上橋、香公、大馬坎、窮瓢、馬那、摩哥地等,中等石種,多見牛血霧,一般爲豆底。

若是殼上出現褐色的檳榔水鏽,其色就很不好。

楊梅沙皮有的帶檳榔水(紅白或紅黃相間)。

主要場口爲老場區的香公、瓊瓢,大馬坎場區的莫格疊,馬那也有少量。

六、黃梨皮

山石,皮黃如黃梨,皮薄,微微透明。

打光即可看見內含的顏色,切割後,綠色黃味足,顯鮮亮活放.是大馬坎最具代表性的塊體!含色率高,多爲上等玉石料。

七、筍葉皮

半山半水石,黃白色,皮薄,顏色乳黃而薄,透度高,屬半山半水石。

切割後綠色翠而溫潤。在白水底上很有特色!

大馬坎最多,老場區也有。

八、臘肉皮

水石,皮殼形似臘肉,因而叫做臘肉皮,光滑而透明。

皮殼有厚有薄,種底有粗有細,一般不透明,屬中等翡翠,出產場口比較多。

含翠色者卻少見。

九、老象皮

山石,灰白色。

形似老象皮,淺灰色,皮殼起皺,觸摸時手感帶刺,這是風化的典型表現;這種皮的石種較好,是原生沙殼,切割後多見半透明的玻璃底,是皮殼中的上等。

主要產自老帕敢。

十、石灰皮

山石,產量豐富。

主要產在老場區、後江場區、小場區的第三層,小件頭居多。

其中後江和莫罕場口的黑烏沙略略發灰,也稱灰烏沙。

老帕敢的烏沙黢黑如煤炭,表皮並覆蓋有一層黑蠟殼,稱黑蠟殼。

莫罕、後江、南奇也有黑蠟殼。

老帕敢和南奇的黑烏沙容易解漲,是搶手貨。

但必須善於找色,因蠟殼蓋着沙,不易辨認,須仔細尋找。

有一條極爲寶貴的經驗:

蠟殼沾在沒有沙皮的皮殼上,就顯得很硬,不容易掉;有沙的地方蠟殼容易掉。

還有個別的放到水裏一泡,就容易掉殼,這多是後江石。

十一、鐵鏽皮

山石,表皮有鐵鏽色,它可以出現在不同顏色的沙殼上,一條條寬窄不等,有的是片狀走向,有的是塊狀。

鐵鏽殼如果沙粒適中,翻得有力而規整,切割後底和色都好,不怕底灰,只怕無色,一經有色,色必是又翠又水。

但要注意,多數底灰,如果是高色,則必是上品。

主要產自老場區的東郭場口。

十二、脫沙皮

山石,黃色,表皮容易掉沙料有的慢慢變白。

這是雙層沙殼,是原生沙殼與次生沙殼共生的典型品種。

脫去一層還有一層,顏色多爲一層白,二層黃或者紅。

老石種,主要場口在東郭。

黃沙切割後多爲白水底,有陽豆色。

紅沙切割後,多見擂化底,有正色,但偏暗。

主要產地爲東郭和老場區。

十三、田雞皮

山石,產自後江場區,種好,產量豐富。

表皮如田雞皮,顏色青灰,皮薄,光滑,多透明。少數田雞皮有蠟殼,因敷在無沙處,容易脫落,含翠色者比較少。

它多見出產在產於烏魯江沿岸的場口。

十四、洋芋皮

半山半水石,皮薄,透明度高,底子好。皮色土黃,切割後半透明,糯化底,產於大馬坎和莫幫窪場口。

多產於老場樂的那莫邦凹場口。

十五、鐵沙皮

山石,底好,外形類似雞皮沙,但看上去分外堅硬。

鐵是指沙緊,多見爲土白色,切割後爲細豆底或糯化底。

這是一種少見的老種。

數量不多,主要產於老場區。

十六、得乃卡皮

產於頭層。

山石,此種皮殼,外皮砂很細,但是皮殼厚,如同得乃卡樹皮一樣,看起來很酥鬆,但實質是很硬的,其色一般均較淡,砂發呈黃白色。

含色率高,容易賭漲

主要場地:達木坎場區,莫格疊。

註解:

得乃卡:是緬甸婦女們常用來擦臉的一種樹皮。

看完此文章是不是瞬間感覺自己成了賭石高手!更多知識請關注木子!

記得轉發收藏喔!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