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仅在幼儿园,平时在家中,大多数日本的家长也会有意无意地培养孩子主动承担家务的意识。不同的地区,总是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绝对无法适用于所有家长、所有孩子。

教育,全世界家长共同的难题。

流传在几代中国家长之间,有这么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接受来自于家长、老师、长辈们的教育。

而到底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并赢在起跑线上呢?

这部新出的国产片,或许正隐藏着答案——他乡的童年

刚开播一集,豆瓣评分9.0

导演、主持都是周轶君。

大部分人对她的印象,都是来自于《圆桌派》。

但实际上,除了能说会道,周轶君的另外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身份,是战地女记者。

2002年,周轶君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成为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任期长达两年。

现在的周轶君,不仅是媒体人,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为了解答心中对于“教育”的困惑,周轶君走访了五个教育理念、社会背景截然不同的国度——

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

在这些国家中,周轶君对应提出了其中看似矛盾的问题,通过访问和体验的形式寻找答案。

最后,她将回归中国的本土教育,总结经验,用于实践。

片中到访的第一站,是日本。

(实际到访的第一站是芬兰)

在世界的印象中,日本人做事工整、态度严谨,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是一个追求极端完美主义的民族。

贯穿于日本人一生的,正是至高无上的“集体主义教育”理念。

按照日本传统教育理念,他们不主张个性,将集体看作是民族共存的根本。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需要依附集体、融入社会,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也只有将个体拧成一股绳,才有可能以团结的姿态回馈于集体社会。

能过促成团结整体的基础,便是要严于律己。

日本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教育精神,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抓起了。

很多的日本幼儿园,在过去都存在着“裸体教育”。

即便是零下的冬天,老师也会要求孩子们赤身裸体,锻炼自我,形成坚毅的体魄。

这一教育模式,迫于大众争议,在今年4月已陆续在各大幼儿园内废除。

大阪的莲花幼儿园,也是其中之一。

除去有些过于极端的严寒考验,幼儿园的孩子们依然需要接受传统的剑道以及国学课程。

在剑道学习时,孩子们整齐划一地排列跪坐于地板上,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解。

老师们会教导孩子们以腹式呼吸的方法来发出声音,把力气集中到丹田,而不是使劲地用喉咙大喊。

只要深深地吸气,就能够发出“帅气洪亮的声音,而不是“像小孩子那样可爱的声音”。

而练习剑道时,声音必须洪亮、有力,体态也要保持端正。

当孩子们在教室学习时,老师们的教学更是讲究节奏感。

快速地翻动单词,是一种“令人舒服的速度”。

从小孩子的生理、心理情况出发,讲究律动、节奏和反复。

即便有些单词内涵宽泛又富有深意,也丝毫不影响孩子们学习、唱诵。

在园长先生看来,孩子们并非一定要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

但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充满节奏感的学习中,抓住“感觉”。

强调感觉,保持节奏,渐渐地就会成为孩子们习惯的一部分。

为了让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东京的藤幼儿园在设计上颇有巧思。

地板上设计了有鞋子模样的图案,为了提醒孩子们脱鞋后要自动摆正。

操场的洗手池,则没有接水槽。

为的是在水流四溅的时候提醒孩子们,要顺手关好水龙头。

教室的门,特意做成了无法自动闭合的形状。

这让负责关门的孩子,在意识到不关门会让其他同学感到冷的时候,回来把门重新关严。

“做事情要彻底,把事情做到最后一步为之做完整”,这是园长先生的信念。

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自律意识,还要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学会分享、并保护自己。

在集体中,要学会和其他小伙伴们分享快乐,主动帮助小伙伴们。

而反过来说,如果产生了争夺,也要学会自立,保护好自己的私人物品。

增强孩子们的同伴意识,重视身边的小伙伴。

强调大家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或者说是为了某一个人去努力,进而在孩子们心中留下“集体”的概念。

不仅在幼儿园,平时在家中,大多数日本的家长也会有意无意地培养孩子主动承担家务的意识。

年纪尚小的孩子,总是会偶尔地出现逆反心理,不愿意配合家长的命令照做。

这个时候,家长们则会以类似模拟游戏的语言方式,像是“和妈妈比赛”的话语,和孩子进行沟通。

或许这些家务,孩子做的并不完美。

但也要渐渐地让她学会,养成习惯,努力地做到最好。

时间长了,那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不曾了解的规矩,也就成为了日本孩子们的一种惯性、本能。

在日本的教育理念中,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为的是不给别人添麻烦。

这些看似微小而简单的行动,无意中也培养了孩子们,学会在意和照顾他人的心情和感受,渐渐形成一种“集体意识”。

他们往往都会会十分照顾集体的情绪,放大整体,缩小个人。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强烈的“集体感”,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日本社会,呈现出了团结、严谨、细致、完美的面貌。

但这样绝对的完美,就真的是正确的教育模式吗?

随着社会发展,“集体主义教育”也渐渐地暴露了弊端。

缘起集体,一种副产品随之诞生——校园霸凌。

不管是学习好、或是体育好的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个受欢迎和被认可的团体,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于金字塔分布的身份制度。

只要有人和这些集体不一样,不论好坏,他们就是奇怪的、不合群的、应该被集体抛弃的存在。

那些无法融入这些集体的个别孩子们,成为了被排斥、被霸凌的异类。

过于强调集体、过于在乎他人感受的日本社会,渐渐消磨了个性化,甚至磨灭了人类应有的情绪。

直到现在,依然存在着很多不会表达自己情绪的日本青年。

他们从小被教育不能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男儿有泪不轻弹”,等等。

伤心的时候不能哭,委屈的时候不能哭,甚至连家人去世这样大悲的场合,更不允许流泪。

因为流泪,会给别人造成负担。

为了让更多的日本青年学会表达自我,吉田老师正在努力推广着“眼泪教育”。

他用了一种最为简单的催泪方式——看悲伤的短片。

在气氛的渲染下,学生、家长都会跟着片中的情绪而流泪。

随之释放的情绪和压力,也让他们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解脱感。

曾经参与校园霸凌的双方,也在这样的“眼泪教育”中,感知到了对方的情绪。

想要融入集体,以及害怕被集体抛弃,全都在彼此的眼泪中感知到了。

流泪,并不是一件充满负担的事情。

适当地向他人袒露情绪,无形之中也拉近了双方心灵的距离。

日本社会渐渐也在发生着变化,开始学着展现、包容不同的个性。

以集体主义为基础,日本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造。

在莲花幼儿园,每天的早晨,总是充满了孩子们嬉笑打闹的嘈杂声。

没有作业,没有早会,没有罚站,更没有晨读。

打开早晨最正确的方式,便是使劲地玩。

对于孩子们的生活来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开始就把身体给封印在课堂中,这样不合适。

“应当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身体的节奏。”

虽然每个孩子都要接受同样的声音训练,但他们发出的声音和频率,也必然各有差异。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认同每个人差异的同时,创造出能够包容差异的氛围和回响。”

解放天性,回归自我,每个人都可以在集体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以强迫、束缚的方式严格执行纪律。

而是在充分尊重孩子个性的同时,引导他们也同样尊重别人。

所谓的纪律,是为了使社会生活、社会集团以及各种各样的组织,以一种良好的势态运营下去的秩序或者规则。

让孩子们主动自发地去遵守,并且维护这些规则秩序,才是让社会得以活力四射发展的基本。

在传统中突出重围的创新教育,便是藤幼儿园。

从设计上,它就别具特色——

这是一个圆形的幼儿园,自由、随心所欲是幼儿园的宗旨。

空间中没有隔阂,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各个教室、草坪还有动物饲养区。

要不要爬树,要不要认识新伙伴,要不要接触大自然……

这所有一切,与集体有关的选择,都交到了孩子们手中。

“我们应该让孩子来确定,这是他们的选择,不应该强迫他们。”

通过这50分钟的介绍,日本教育中包含的传统与创新,正面与反面,褒与贬,都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对于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讨,提出问题并用于参与其中的周轶君,并不打算给我们明确的回答。

严谨的日本,自由的芬兰,放养的印度,挑战的以色列,艺术的英国……

不同的地区,总是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绝对无法适用于所有家长、所有孩子。

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与其说是学会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说,是让家长学着接受来自教育的试炼。

“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童年掌握了种种秘密。”

他乡的童年教育,或许成功,或许失败。

但只要在这一路上,孩子们能顺利长大成人,获得应有的成长和支持,也便是一定意义上的“胜利”。

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成为合格的家长,所有人都需要经过同样的试炼和学习。

正如周轶君所说的——

“最好的教育,在于大人也变成学习者,不要停止成长。”

*本文作者:呆头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