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有良知的中國人,蜚聲海內外的大畫家,李霞賣畫助餉,用畫藝支持全民的抗日,展示出自己的愛國情懷。經過精心策劃,李霞畫展得到了許多臺灣人士的支持,這是當時臺灣畫壇反抗日本當局歧視中國畫的一次實踐和努力,引發無數心有愛國情懷人士的強烈共鳴,畫展獲得很大的成功,“展品被收藏家訂購一空,令人驚異”。

布衣畫家李霞以畫藝抗日,賣畫助餉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李霞生活的時代正處於日本對近代中國的侵略步步加緊的時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爲有良知的中國人,蜚聲海內外的大畫家,李霞賣畫助餉,用畫藝支持全民的抗日,展示出自己的愛國情懷。

李霞(1871- 1938),字雲仙,號髓石子,又號抱琴遊子,清代興化府仙遊縣賴店東山村人(今莆田市仙遊縣賴店鎮東山村)。是海內外畫壇名家。他因力作《麻姑晉酒圖》中的麻姑形象表現出了中華女性之美而被國外人士尊稱爲“麻姑李”。

李霞的作品既有濃郁的民俗色彩和生活氣息,又保持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和藝術特色,擅長藉助傳統題材,將民間習俗、迎來送往的賀儀昇華爲高雅的、內涵豐富的藝術作品。用筆圓渾厚朴、緊勁連綿、運轉自如,深受名流政要的好評。國民黨元老於右任評價李霞的畫“氣韻渾古,筆墨流動”;近代大畫家吳昌碩、王一亭稱譽李霞爲“人物第一家”;大畫家黃賓虹也讚譽“李霞筆墨功力深厚,保存了傳統人物畫藝術之精華”。


“麻姑李”筆下的麻姑形象表現出中華女性之美

布衣畫家李霞以畫藝抗日,賣畫助餉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麻姑祝壽

光緒三十四年(1908),李霞由有“清朝第一御史”之稱的邑人江春霖推薦入京,與北京名流“縱論古今”,經常參觀京城各大博物館、藝術館和私人大量收藏珍品,眼界爲之開闊。因而在北京期間,李霞的畫藝突飛猛進,在紫禁城完成了他的第一批代表作——《麻姑晉釀》《麻姑獻壽》《神仙富貴》和《富貴壽考》等系列作品,深受旅京外國人士的喜愛,被爭相購買。他的畫作《麻姑採藥》也稱《神仙富貴》,畫中人物——麻姑婷婷玉立,豐肌秀骨,肩背草藥,手執靈芝。因麻姑形象表現出了中華女性之美,爲李霞贏得了“麻姑李”的美譽。

宣統二年(1910),李霞從北京南歸,作品參加南京博覽會和上海天馬會的展覽。國畫大師吳昌碩在上海觀賞畫作後讚譽李霞爲當時“人物第一家”。國畫大師黃賓虹也評論說:“李霞筆墨功力深厚,保存了中國傳統人物畫藝術之精華。”上海的報刊也紛紛刊登了李霞的作品。經過這兩次展覽會,李霞名氣大振。

民國三年(1914),李霞的國畫傑作《八十歲羅漢渡海圖》《老子跨牛圖》參加巴拿馬全球博覽會賽和美國紐約賽會,均獲優等獎章,聲名鶴起。畫作《麻姑獻壽圖》和《坐鼓觀書圖》被美國紐約博物館收藏,《羣兒鬧學圖》被法國巴黎博物館收藏。

後來,李霞又陸陸續續創作了《四快》《濟河焚舟》等畫作,出版《李雲仙先生人物精品》畫冊。聞名遐邇的人物畫還有《關公》《八仙》《羣仙祝壽圖》和《歷代名賢百圖》等人物畫。李霞筆下的關公形象英姿颯爽,威武昂揚,浩氣凜然,在抗戰時期,尤能激發起百姓的民族自豪感。

布衣畫家李霞以畫藝抗日,賣畫助餉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李霞 《五百羅漢圖》

據傳,李霞作畫時,先把宣紙四邊打上漿糊,繃貼在牆板上,接着噴灑一些清水,待到宣紙幹後繃得更緊也更平整。然後,他才站立懸腕作畫。李霞作《關公圖》常用自制的中大號雞毛穎畫筆,揮繪人物輪廓,衣紋線條用折蘆筆法開筆,多用中鋒或側鋒,濃墨落筆,飛墨收提,嫺練疾就,酣暢淋漓,氣勢豪邁,雄渾古穆。這跟李霞胸襟大氣、性格豪爽有關。

李霞的畫藝發端於“閩中畫派”,繼承明代莆田畫家李在、吳彬、曾鯨的人物畫傳統技法,又吸收了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閩籍畫家黃慎的粗獷、率直、蒼老而流暢的藝術風格。他的《十八羅漢渡江圖》《羅漢圖》繼承了明代宮廷大畫家吳彬佛像人物畫的衣鉢,《山水人物四屏》則是吸收了“閩中畫派”宗師李在山水筆墨和神韻。


赴臺灣以國畫抵抗文化侵略

布衣畫家李霞以畫藝抗日,賣畫助餉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李霞1931年作 《羣盲評古》鏡片 絹本

因甲午戰敗,臺灣被日本佔領,日本對臺灣同胞實施嚴酷的文化奴役與壓制政策。1928年秋,年近花甲的李霞首渡臺灣,傳藝授道,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日本割據之前,尚有諸多士子,熱愛書畫,以振興臺灣書畫爲己任。然而自從日本佔據臺灣後,他們不願向異族低頭,紛紛西渡,前往大陸,致使臺灣的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日益式微,陷入停滯狀態。西洋畫和日本畫趁勢而起,取代中國畫,成爲臺灣畫壇的主流。加上日本又發動“皇民化運動”,臺灣的一些近代美術先驅者,“盡最大努力,致力於日本美術的輸入”,更使得中國畫的保存與發展舉步維艱。

1927年,日本臺灣總督府委託臺灣教育會出面,舉辦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因爲是首屆,主辦方格外重視,廣爲宣傳,鼓勵參展。但審查委員都是日本人,展覽只分西洋畫和日本畫兩部分,中國傳統畫一概被排斥在外。明顯的政治歧視,引起輿論大譁。爲此,有識之士憤慨之餘,意識到必須傳承和維護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樣才能發展民族文化,保持民族認同。於是,他們也致力於中國畫創作,舉辦畫展以示抗衡。

布衣畫家李霞以畫藝抗日,賣畫助餉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讀書樂》

就在此時,李霞東渡來臺,寓居於新竹。新竹是臺灣北部重鎮,閩人集居之地,受到福建文化習俗的影響很大,閩文化特徵非常濃厚。儘管“潛心書畫者較少”,但在這裏“卻不時仍有文人墨客之雅聚或書畫會之形成”,中國傳統書畫氛圍尚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持。

李霞繪畫藝術早已聞名遐邇,創作題材大家又喜聞樂見,影響很大,因而李霞來到新竹以後,深受各界人士的歡迎。在與當地畫家的接觸交流中,李霞很快同畫家範耀庚熟識,並結成莫逆之交。範氏之女範侃卿即拜李霞爲師,同時也拜爲義父。

在臺灣期間,李霞指導臺灣青年作畫。其中之一就是畫家範耀庚的女兒範侃卿,她自幼隨父學畫,已有較好基礎,跟李霞學畫後,進步更快。此外,接受李霞直接指導者,還有陳湖古、陳心授、張品三、鄭玉田等人;間接受其影響者,則有廖四秀、餘清潭、曾浴蘭等人。

李霞也在臺中開辦個人畫展。抵臺後,李霞創作不輟,積攢了一批畫作,1929年8月11至13日,在臺中市新富町中華會館舉行“李霞先生畫道展覽”。海報強調畫展的中華元素,指出中國特色、中國傳統、中國文化自有其審美價值和趣味。經過精心策劃,李霞畫展得到了許多臺灣人士的支持,這是當時臺灣畫壇反抗日本當局歧視中國畫的一次實踐和努力,引發無數心有愛國情懷人士的強烈共鳴,畫展獲得很大的成功,“展品被收藏家訂購一空,令人驚異”。

李霞還應邀參加了“新竹益精書畫會”舉辦的“全臺書畫展覽會”,並擔任評審工作。李霞不僅出任審查委員,而且提交作品《大歡喜圖》參展,頗獲好評。

李霞的臺灣之行雖然只有一年多,但影響巨大。根據臺灣美術史學者研究,“在有清一代至日據時代,大陸來臺客寓畫家衆多,然而對臺灣(尤其是新竹地區)繪畫界影響之大,實無出其右者”,“從有清一代至日據時代,臺灣水墨畫界最貧乏部門,即是人物畫。……直至昭和二年,李霞來臺,才掀起了人物畫的旋風”,“新竹一帶於日據時代後半期人物畫家輩出,無可否認的是受到李霞的影響與薰陶”。總之,“他爲日據時代臺灣漸趨萎靡的中國傳統繪畫注入一股新的活力”,“由此成爲清末至日佔時期臺灣地區美術藝文活動的代表人物”。

李霞返回大陸後,與範氏家族仍然保持着密切聯繫。李氏家族藏有範侃卿照片一幀,其上頗多題詠,李霞在範女士肖像徵詩序上寫道:“觀其儀容溫淑,秀外慧中,卓然大家風範,遂不靳罄數十年所心得者補益之……顧女士本華族遺胄……甲午之變,孑然滄海遺民,杜門課讀,感極而悲。”又題一詩:“傳神阿堵筆無痕,賴汝支持吾道存。一事最生衣鉢恨,可憐山水異中原。”言由心生,李霞的詩道出了他對臺灣被日本侵佔的憤慨,對臺灣同胞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在南京賣畫賑災

布衣畫家李霞以畫藝抗日,賣畫助餉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李霞《鍾馗小妹圖》 鏡心

李霞從臺灣返回大陸不久,日本就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三省,繼而出兵上海,開始了全面侵略中國,從此中國進入了抗日救亡階段。李霞在臺灣時,親眼目睹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民,社會地位低下,人身權利不得保障,深受歧視和壓迫,感極而悲,發出了“可憐山水異中原”的慨嘆。作爲有良知的中國人,李霞非常關心時勢,積極參與抗日救亡活動。

屋漏偏逢連夜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國不僅外患嚴重,而且內憂頻仍,連年發生各種水旱災害,損失巨大。爲了救民於水火之中,全國各地都舉行賑災活動。李霞也積極行動,投身其中。

1931年11月,李霞與畫家、同盟會會員、參加過辛亥革命的爲國民黨元老何遂在南京共同舉辦畫展,賣畫賑災。國民黨的《中央日報》從開幕日起,連續報道5天。參加畫展的不只李霞、何遂兩人,還有畫家梁慧清、張炳午、李璧等人。作品除國畫外,還有金石、木刻等藝術品類。“不下千餘人”參觀者踊躍觀賞,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及何應欽、蔡元培等國民黨黨政要員也紛紛蒞會參觀,“對各家作品極爲讚許,併購作品數十幅”。孫哲生、許士騏等名流、藝術家也前往參觀,讚美李霞所畫的關公“生氣凜然,令人起敬”。

布衣畫家李霞以畫藝抗日,賣畫助餉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五老觀極圖

南京一個文藝團體芳草文藝社也出版“國展專號”,消除了原有一些人對李霞的誤解,他們原以爲李霞因畫作值錢,坐擁巨資,是賣藝中的強者,等到看了報道,看了李霞的畫作及其自序《抱琴獨立圖》後,才理解李霞的慷慨大方。李霞多次賣畫賑災,此前也已經委託南洋愛國會舉辦賣畫賑災的活動。在東北淪陷之後,李霞也賣畫冊捐錢,購買軍糧,大力支援東北的抗日義軍。

而這個階段,是李霞一生藝術創作的顛峯時期。他擅長藉助傳統題材,將民間習俗、迎來送往的賀儀昇華爲高雅的、內涵豐富的藝術作品。他的用筆已經完全消除了早年折蘆描法中出現的板滯、生硬甚至妄露圭角,走向了圓渾厚朴、緊勁連綿、運轉自如的純熟境界。代表作有《孟母擇鄰》等畫作。


賣畫助餉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布衣畫家李霞以畫藝抗日,賣畫助餉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李霞《關公造像》局部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中國的全面抗戰就此開始,李霞特地作畫一批,變賣後以助軍餉。當時他健康狀況不佳,但仍拖着病軀,堅持大量作畫,每幅作品均鈐印“國難當前,賣畫助餉”的印章,以賣畫所得支援抗戰。李霞當時還在繼續創作正氣威武、正大氣象的關公系列作品。他筆下的關公形象英姿颯爽,浩然正氣,如《關公好學》彰書卷氣,《關公夜讀春秋》顯天地人氣。

李霞抱病到仙遊鄰縣的永春爲抗日義賣作品,不料遭遇日本戰機空襲。李霞雖躲過一劫,但受到驚嚇,病情急速惡化,當天被運回家鄉仙遊,次日辭世,享年68歲。

李霞去世後,他的門生故舊陸續寫了一些回憶文章,高度讚揚老師的精湛畫藝和民族氣節。他們認爲李霞賣畫助餉“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這充分體現出這位愛國畫家的高尚品質和民族氣節”。根據他們的回憶,抗戰期間,李霞不僅賣畫助餉,而且寄情畫筆,鼓舞士氣,如他曾用《花木蘭從軍》、《梁紅玉擊鼓》等題材作畫,以激發女性同胞的抗日愛國情緒;作“鍾馗捉鬼”、“鍾馗啖鬼”諸畫,希望有像鍾馗那樣降妖伏魔的人物,除盡人間的鬼怪魑魅,讓國家太平,人民安樂。李霞一生言行一致,身體力行,把殷殷的愛國心融入畫中,召喚起無數的有志之士投身抗日救國的滾滾浪潮,委實令人可欽可佩!


參考網絡相關文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