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總有一種語言,讓遠在異鄉的你,深感親切;

總有一種美食,讓獨爲異客的你,倍思家鄉;

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語言,獨特的美食,那是一種情節、一份鄉愁。

身在福州,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便會極具福建風味的鍋邊了,也是福州人的必備早餐,配上肉包、春捲、油餅、油條,箇中美味難以言表。

鍋邊也叫鼎邊糊,幾乎生活在福州的人無不愛喫,是福州的一大特色小喫。

那些常年背井離鄉、遠渡重洋的福州人,一碗鍋邊不僅僅是味蕾的無上享受,更是一碗濃濃的鄉愁。

二、

鍋邊究竟始於何時,已無可考。

傳說古時候福州有一位主婦,磨了米漿準備蒸九重粿,不料臨時家裏來了客人,家裏飯又不夠,主婦靈機一動,在燒着菜的鍋邊繞烙米漿,既做菜又當飯,客人喫得津津有味,大讚美味。

因做法簡單且美味無窮,各家爭當效仿,久而久之成了習俗。時至今日,幾乎所有的福州人無人沒喫過鍋邊。

又有一說法,福州的鍋邊始於明朝,當年戚繼光入閩抗倭,受到福州人民的擁戴,福州人民準備在戚家軍駐地上犒勞軍隊。

正當人們熱熱鬧鬧地準備盛宴的時候,福州又遭到一股倭寇地襲擊,戚繼光二話不說,馬上召集軍隊準備消滅敵人。

此時的戚家軍一口飯都沒喫上,福州人民極爲着急,說什麼也得讓戚家軍喫飽了上戰場,又由於時間倉促,洗米煮飯已經來不及。

就在這時候,一人靈機一動,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蜆子、金針、木耳、蟶乾、乾貝等一股腦混煮成清湯,涮米漿於鍋邊,不一會兒,鼎邊糊便做好了。戰士們喫飽了後,隨即上陣殺敵,將倭寇悉數蕩平。

當然這些都屬於傳說,無歷史典籍記載。

清代鄭東廓所著《福州風土詩》寫道:“梔子花開燕初雛,餘寒立夏尚堪慮,明目碗糕強足筍,舊蟶買煮鍋邊糊”。

由此可知,鍋邊這道風味小喫,在福州存在至少400年。

三、

1961年,朱德元帥來福州時,喫了一碗鍋邊後,對此讚不絕口:這麼簡單的原料,這麼簡便的製作,這麼簡化的喫法,卻有這麼吸引人的魅力,真叫人難以忘懷。

如今鍋邊,盛行於大街小巷之中,是極爲大衆、極爲接地氣的小喫。

它似乎有些“上不了檯面”,有些高檔商家也推出鍋邊小喫,卻鮮有問津。

它天生就是大衆的平民美味,入駐於高檔餐廳裏,雖讓人覺得貴氣不少,然而始終讓人覺得心有不甘,少了那麼逍遙自在的享受。

因此,喫鍋邊還是得在路邊的小喫攤,那份心安理得,那份恬淡與舒適,那麼慵懶的極致享受,是餐廳裏所不能賦予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