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24是由前蘇聯米里設計局的武裝兼運輸直升機,該機由米里設計局的創建者米哈伊爾·米爾親自設計。

在上世紀60年代,前蘇聯陸軍進行全面機械化,著名的BMP-1步兵戰車就在此時開始裝備部隊,協同坦克進行作戰,強化了步兵的行軍、作戰及防護水平。雖然米里設計局的米-8“河馬”直升機已經服役,極大地提升了士兵的運輸效率,但高瞻遠矚的米爾還是覺得,應該再設計一種既能運送士兵,又裝備有各種武器,可以進行火力支援的多功能直升機。

米爾最初的想法是造出一種功能上和步兵戰車一樣的直升機,即擁有良好的防護性能,同時也可以爲步兵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

因此米-24最初的概念機V-24造型類似美國UH-1直升機,使用滑撬式起落架,並有着胖乎乎的機身;兩名駕駛員並列而坐,視野非常寬闊,而後面寬大的機艙裏則可以裝下8名士兵,機艙還被厚厚的裝甲板所包裹。

武器方面,飛機的機頭處安裝着固定式的雙管機炮,機身兩側的短翼上可以掛載各種火箭彈和反坦克導彈。這樣的一架飛機,防護不可謂不好,武裝不可謂不強。

1968年,米-24被正式批准研製,短短一年之後的1969年9月15日,米-24原型機完成了首次試飛。這個速度可謂是相當快了,因爲整架飛機從構思開始算起,到試飛也只不過相隔了大約三年的時間。

這主要是因爲米里設計局當時爲了加快進度,大量使用了現有直升機上的部件——具體地說就是米-8和米-14兩種飛機,這在飛機的研製中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由於其結實耐用,作戰能力也不錯,幾十年來地位十分穩固——外銷的產品更是走遍世界各地,除了南北極外哪兒都能見到它的影子;加上俄軍目前打算換裝的米-28和卡-52武裝直升機價格昂貴,因此米-24的機羣還會繼續服役上較長的一段時間。

至於這種以醜陋和強大火力著稱的飛機究竟爲何起了“母鹿”這麼個名字,其實也很好解釋——因爲這根本就不是孃家人給起的。

“母鹿”實際上是北約替米-24起的代號,北約在給華約國家飛行器起名時會根據該飛行器種類用途,選取英語中對應單詞的首字母,並根據這個首字母來挑選一個單詞作爲這種飛行器的代號。

米-24 和當時很多飛機一樣,是邊研製邊投產。米-24 在 70 年試飛計劃還沒有完成時就已經進入現役了。除試飛和換型訓練中心外,首批裝備的部隊包括遠東軍區、喀爾巴阡軍區和駐德集團軍羣的空軍部隊(當時直升機仍隸屬空軍)。

最初的型號是米-24A。服役不久,米爾設計局就開始改進,旋即推出米-24B。

主要變化在武器系統,機頭武器改爲裝在動力轉動的炮塔內的 4 管 12.7 毫米機槍,反坦克導彈改爲半自動線導的 9M17P,命中率大幅提高。但米-24B 還沒有投產,就讓位於下一個更新的型號。

米-24 大概是世界上戰鬥經驗最豐富的作戰飛機了,在 20 多年裏就經歷了 30 多場戰爭,從非洲的安哥拉,到南美的尼加拉瓜;從歐洲的波黑,到中亞的車臣;歷史上很少作戰飛機有比米-24 更豐富的戰鬥經歷。

米-24 的首戰是在 78 年的埃塞俄比亞,當時索馬里軍閥巴爾將軍進攻埃塞俄比亞的厄立特里亞省,埃塞俄比亞的米-24 在蘇聯顧問指揮下,由古巴飛行員操縱,發動反擊,取得很不錯的戰果。但米-24 最輝煌的戰績,無疑是在阿富汗。

後繼以米-24爲藍本共研發了A、B、C、D、E和F6種型號,到2014年爲止總產量約2000架。保加利亞、捷克和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波蘭也都擁有蘇聯提供的米-24直升機。

米-24延續了米-8寬大的機身,有一個裝8名步兵的運兵艙,這是米-24與AH-1爲代表的西方武裝直升機的重大差異。

米-24採用的是單旋翼帶尾槳佈局,旋翼有5片玻璃鋼槳葉,每片槳葉均裝有調整片和電加熱防冰裝置。米-24機身採用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駕駛艙上半部隨任務不同而有所不同。

它的運兵艙使得米-24能先以自身火力壓制地面敵軍,然後迅速將步兵空投到特定區域,非常適合用於陸軍部隊協同空降作戰。

所以在世界武裝直升機的發展中,首當其衝有一款武裝直升機身經百戰,擁有目前最豐富的作戰經驗。這款直升機就是米格-24雌鹿武裝直升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