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港珠澳大橋通車,六成工程武漢造!伶仃洋天塹變通途!

籌備6年

建設9年

今天

全長55公里

集橋、島、隧於一體

備受矚目的港珠澳大橋

正式通車

超級工程的背後少不了武漢力量

記者獲悉

武漢有近20家企業參與了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和建設

整個工程六成武漢造

中鐵大橋局

中鐵大橋院

中交二航局

武船集團

中建三局

鐵四院

等“建橋國家隊”都參與其中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

主體工程由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長達22.9公里的橋樑工程組成,

兩個口岸人工島分別是珠澳口岸人工島香港口岸人工島;

三條連接線分別是珠海連接線澳門連接線香港連接線

橫亙在伶仃洋海面上的橋樑,包括青州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九洲航道橋三座通航斜拉橋以及非通航孔橋。

其中,主塔爲“風帆”造型的九洲航道橋的設計出自中鐵大橋院之手。該院承擔了九洲航道橋、淺水區非通航孔橋、珠澳口岸連接橋及口岸互通立交的勘察設計,以及主體工程測量控制中心及島隧工程施工監理任務。

這是港珠澳大橋九洲航道橋的風帆造型橋塔(2016年9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港珠澳大橋在國內率先提出120年的設計使用壽命,設計理念領先世界。今年9月16日,港珠澳大橋成功抵抗住了颱風“山竹”到達橋位時的16級風速,安然無恙。中鐵大橋院設計團隊綜合考慮了能抗16級超強颱風、風暴潮、8級強震、船舶撞擊、海水腐蝕等問題,以及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用一年多時間完成橋樑主體結構設計,並花3個多月時間對景觀設計進行優化。

九洲航道橋。林桂炎 攝

中鐵大橋局承擔了九洲航道橋、非通航孔橋及珠澳口岸連接橋、暗橋、互通立交等的建設,佔港珠澳大橋海上橋樑段建設全長的三分之一。九洲航道橋率先貫通,該橋橋塔安裝採用整體豎轉提升方案,屬中國首創,填補國內空白。大橋局自主研發的3000噸運架一體船“天一號”及2500噸級的“小天鵝號”在海上架樑施工中大顯身手。同時,大橋局爲保證大橋120歲使用壽命,在海浪較大的承臺墩身首次採用不鏽鋼鋼筋,承臺墩身表面噴塗上防腐材料,鋼主塔內部安裝了除溼機。

沉管預製廠全景。姚治強 攝

中交二航局參與了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工程及香港接線高架橋工程施工,承擔了總長近一半的沉管預製,使用鋼筋量相當於埃菲爾鐵塔。

該隧道建好後成爲雙向六車道的公路隧道,由33節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沉管對接而成,是世界上埋深最深、規模最大、單節管道最長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江海直達船航道橋。

武船重工承擔了長7.154公里的江海直達船航道橋及非通航孔橋鋼箱梁製造安裝任務,包括非通航孔橋、江海直達航道橋鋼箱梁和鋼索塔的製造。

大橋主體工程共有七座橋塔,其中包括三座“海豚塔”,由武船重工精心打造的巨型“海豚塔”重達3000噸,高度是白海豚體長的40倍。海豚塔從設計、製造到滾裝上船、180°翻身、起吊、空中豎轉、橫移就位與栓裝,每一步都充滿挑戰。

據武船集團介紹,將“海豚塔”在中山基地製成後,他們採用512個車輪的集控組合模塊車將106米長、2600噸重的海豚形鋼索塔滾裝上船,爲世界首創。

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南方日報記者 關銘榮 攝

鐵四院監理公司牽頭組成的聯合體,承擔了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樑工程15.824公里長深水區施工監理,包括兩個深水區非通航孔橋、兩個通航孔橋(青州航道橋與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等工程,是全線橋樑工程最複雜的施工監理標段。

10月24日無人機拍攝的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新華社記者梁旭攝

中建三局一公司承擔了港珠澳大橋的重要配套工程珠海公路口岸Ⅰ標段工程建設。該標段總建築面積27.9萬平方米,主要包括旅檢樓A區、旅檢樓B區及其配套項目,是我國唯一同時連接香港和澳門的口岸。

建設者們讓一個四面環海、交通不便的人工孤島實現華麗蛻變!

湖北力量爲大橋的建設奮戰攻堅

建成這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

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爲“湖北造橋軍團”點贊

來源:湖北經視《經視直播》、長江日報、網絡|記者:王屹凱、郭靖|編輯:倪虹|主編:毛莎

◆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