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标示着家族之间的亲情关系,是血缘关系最直接的印证,俗话说“定了百家的姓,遗传了重复的命”。

姓氏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就被赋有,伴随一生,并成为死后能留下并传承的唯一的东西。然而在潮汕地区却有一种奇特的现象——生死异姓。

其实生死异姓的原因大多数为入赘、过继、逃难等,但是大多数只发生在个别人身上。

可是潮汕生死异姓的现象却是载入族谱并以习俗一直传承至今,实为罕见。

潮汕人的生死异姓并非表示他们不再敬仰祖先,这种现象恰恰是体现他们不忘根的赤子之心。

生张死李

故事发生在普宁南溪镇,李龙继承了他爹进士李涵江好的家风,热心助人、乐善好施,并分创下尾四村,妇孺皆知,在百姓里有很高声望。

所谓树大招风,名高引谤,李龙也无形得罪了一些顽固之徒,比如说,邻乡的一位小小秀才。

这位秀才无中生有,向朝廷诽谤李龙在招兵买马,有谋反之心,朝廷得报后立即出兵围剿下尾四村,村里倘若有姓李的,必定难逃浩劫。

李龙得知后,心想不管逃到哪里,朝廷也会找出来,还会被扣上畏罪潜逃的罪名,为了保护村民和李氏血脉,李龙灵机一动,紧急命人通知下尾诸村将写有李姓的灯笼全都取下销毁,并换上张姓的灯笼。

官兵到了下尾的村子后发现并没有李氏的人,只好退兵撤退。从此以后,居民们在生时就以张姓在尾四村生活下去。此案查实后,李龙清白,秀才坐诬告罪名坐实。村民们为了感激张姓的救命之恩,就相约在生时姓张,死后改回原来的李氏。

生陈死陆

汕头市潮阳区西胪的陆姓,乃宋末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的后裔。陆秀夫长子陆繇居海阳辟望(今属澄海市区),传下第四代裔孙有三子迁徙三地,其中一人创于揭阳东岭(今属揭阳炮台镇),创东岭者之子陆惠迪于元朝末年分居潮阳奉恩乡的西胪(今潮阳西胪镇)。

陆惠迪

据1960年修编的《西胪村史》记载:民国初期,西胪陈族封建头子煽动族内房界大械斗,给陈族造成空前大灾难。当时,人数相对少的陆姓,被一陈姓以“陆姓乃陈姓之后”为由,诱胁陆姓改陈姓,并立下契约,待死后才改回姓陆(包括墓碑、灯笼、神主等)。

到了1951年土地改革时,有人提倡把恢复陆姓,但有人认为姓氏只是一个符号,无需过分计较,而且延续下去也有利于当地人的团结,于是后人就把“生陈死陆” 延续下来了。这段历史记载于1960年修编的《西胪村史》。现在西胪老寨仍保留有“惠迪祖祠”奉祀创祖人陆惠迪

生陈死林

揭东新亨镇秋江村和楼下村的陈姓,本非姓陈,而是姓林。林姓先祖祖籍河南洛阳,因避兵乱南迁,先迁至福建上杭,后徙揭邑,一些村寨拒不让他家进入。最后,林姓先祖来到丰政都潘田村(今属丰顺县),受到了先到此地的陈氏乡亲的热情接待和大力资助,日渐发达,显名闾里。

林姓先祖为了报答陈姓的殊重恩惠,在有生之年改林姓为陈;为了不忘林氏祖宗,死后仍姓林。

这样做一则报答了陈姓的殊重恩惠,二是不忘林氏祖宗。后来其子孙都遵循这一祖训,在生姓陈,死后一律改姓林。

清顺治元年(1644),潘田陈氏南迁磐溪都周公山(今属揭东新亨镇),分创秋江、楼下两寨,传子及孙至今已有360多年,人丁兴旺。秋江、楼下两村的陈姓,延续了“生陈死林”这一传统。

生死异姓的习俗跟家族的历史有关,改姓一般是因为报恩、避难、胁迫、过继的原因,祖先们改姓后不忘祖先根源,受人恩惠铭记于心,并作为习俗传承下去,这恰恰说明了潮汕人民不忘先祖不忘本,重视感情并尊重传统的特点。

感谢亲爱的读者的阅读,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