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話說糧票

作者:馮春生  來源:馮春生(ID:fcs1960)

俗語說,民以食爲天。喫飯是人們生活中的第一等大事。過去,買糧食不單是有錢就可以,需要配以適當面額的糧票纔行。但今天,隨着計劃經濟體制的解體,糧票也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

據史料記載,我國早在1368年的洪武元年,就使用過米票,清朝有“丁工飯票”,民國有糧券,在30年代,中央蘇區根據地也發行過糧票。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政策,併發行了糧票,我國從1955年至1993年發行和使用了糧票,這個關係國計民生的僅次於人民幣的重要票證,流通了38年,它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糧票有全國統一糧票;各省市、自治區地方糧票;旗縣一級糧食局也發行了麪票、米票及飼料票;以及大的工廠、單位、學校都發行了糧票;有糧食補助票、獎勵票、工種口糧票等。我國發行過的糧票種類在萬種以上,筆者目前收藏的全國各地不同品種的糧票就有好幾百種。

過去,進飯店和商店,光有錢是買不上食物的,必須要有糧票才能購買,如買一個饅頭,是五分錢,二兩糧票。我們在內蒙古範圍內出行,使用的是內蒙糧票,如果出區外,要去糧站兌換或領取全國糧票,不然你出了門是喫不上飯的。當然領糧票也是有限制的,每人每日的糧食供應是有定量的。而且要有單位的介紹信,證明你外出,走多久,領多少,糧站纔給你按量領取。

糧票的印刷工藝,品種用途,計量單位,面額圖案,使用期限等是複雜繽紛的,我們把它做爲一種史證、資料、藝術品來研究,僅它的圖案就能折射出當時社會背景和人們的嚮往。

內蒙古在1955年發行的第一套糧票有三市斤、一市斤、半市斤和肆兩,當時的計量單位是每市斤十六兩,紙質一般,圖案也很簡單,上面用蒙漢文書寫着“內蒙古自治區通用糧票”。1966年發行的全國糧票5斤的圖案是水利樞紐工程,3斤的是收割機在大田裏收割莊稼圖,1斤的是拖拉機耕地圖。1973年發行的內蒙古自治區地方糧票,10斤的圖案是收割機在大田裏進行收割,一派豐收景象,5斤的圖案是一座現代化的化工廠,1斤的是牧民放牧圖,展示我們草原,而2兩的圖案是軍民守邊疆圖,很有政治色彩。這個時期中國的糧食是非常缺乏的,人們喫的全是粗糧玉米麪和高梁米,這些東西非常難喫,不好下嚥。在今天看來,人們喫的就是飼料,所以人們把美好的願望印在糧票上。到了1980年發行的內蒙古自治區糧票,10斤的圖案成了化工廠了,顯然,把工業放在首位了,5斤的是收割機在大田裏收割圖,3斤的是一片森林圖,1斤的是牧民放牧圖,5兩的是成吉思汗陵圖,1兩的是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圖案,這時候我們已開始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變的活躍起來,圖案的內容也豐富了。

伊克昭盟在1972年發行過一種工種專用糧票,面額是18市斤,只限在屬區內的糧站購糧和兌換通用糧票,它的票面圖案是鏈軌車在田野上耕地,也是表達了對機械化的嚮往。

杭錦旗糧食局爲了方便市民購買細糧,1990年印製了細糧麪票,面額有10斤、5斤、1斤,顏色爲黃、白、灰三種,圖案都是牧民牧羊圖,體現了杭錦旗是牧業大旗,以供應爲主。杭錦旗當時除了沿河農區的農民糧食自給外,市民、牧民都喫供應糧,市民每月27斤成品糧,牧民每年400斤原糧,梁外的農民喫返銷糧,一年的收成下來,農民的糧食缺多少返銷多少。

現在,糧票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作爲一種史證、資料,也是一種工藝品,已被收藏界奉爲寵兒,居“國家名片”郵票之後,被稱爲“地方名片”,受到了人們的青睞,現在大江南北已掀起了一股集糧票熱。

我們不要忘記過去,更要珍惜現在。

更多推薦

心煩了,多看幾遍就好了

越成熟,越孤獨

本期編輯:何苗 師姍姍 校對:寶上越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鄂爾多斯日報客戶端二維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