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示范样本 溧水有这份信心‍

从医院口碑全市倒数,到区级医院第三方满意度测评,排名全市第二。通过引进高水平医生、医联体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医疗水平从“补齐短板”到“优质均衡”,群众就医满意率显著提升

“我们在家门口享受的是三甲医院的服务,却只花二级医院的钱,真是方便又实惠啊!”“就连村上的卫生院都修建得那么漂亮!”……提及近年来溧水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市民们赞不绝口。

医疗卫生事业是最大的民生、民心工程,一个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政府对群众健康的保障水平。近年来,溧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工作举措,着力补齐医疗卫生短板,扎实推进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完善了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体系,促使全区医疗卫生环境大改善,软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满意率明显提高。公立医院改革成效突出,去年被省政府通报表扬。

9月21日凌晨,75岁的陈大爷遭遇了惊心动魄的3小时。当天凌晨,陈老突发胸闷,约3点半送到溧水区人民医院急诊,经查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梗死,该院立即启动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塞救治流程,清晨5点半,成功开通闭塞的血管。

“陈老现已出院,恢复正常。”当天参加手术的科室副主任漆军华说,这样的手术以前在区人民医院无法完成,去年9月,在中大医院专家的帮助下,该院成立胸痛中心,让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区内即可诊治,从而赢得更多抢救时间。

“胸痛中心”的建成营业是区人民医院医疗软实力提升的一个全方位表现,而实际上,溧水区各医疗单位也在马不停蹄的“勤学苦练”。

近年来,溧水区积极推进医疗软实力提升,目前已建立区级医院市级重点专科20个,镇卫生院省级特色科室1个,市级特色科室2个。此外推进医联体建设、共建协作医院、高端医学人才引进、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到国内外进修、高新技术引进及专业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切实快速提升了溧水区医疗软实力。

“以前,老人民医院看病挂号拥挤得很,过道又狭窄,上下楼梯都容易撞到人。现在新人民医院,挂号大厅很大,上下楼既有电梯又有楼梯,方便多了。而且人民医院的先进设备也多了,检查看病也不需要再跑南京大医院了。”近日,在区人民医院看病的市民王成华告诉小编,现在溧水的就医环境明显改善,硬件设施和主城大医院不相上下。

溧水区人民医院于2011年9月22号搬迁至现在的地址。与旧院相比,建筑面积从3万平方米跃升至目前的8.6万平方米,是原来的3倍;病区设置从原来的10个扩展至目前的23个;床位从原本的300张增至目前的1000张……

这样的喜人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区人民医院,窥斑见豹,我们看到的是溧水公立医院大发展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溧水区已完成东屏、洪蓝、晶桥、白马、和凤五家卫生院的新改扩建并投入使用。目前,区人民医院第三栋综合病房楼建设已经封顶,区中医院、永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项目年内将投入使用,区第三人民医院、石湫中心卫生院、柘塘中心卫生院正在开展开工准备工作,区公卫中心桩基施工已经完成,年内将封顶。

从医院口碑全市倒数,到区级医院第三方满意度测评,排名全市第二。洪蓝、东屏、柘塘3个卫生院为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白马、石湫、和凤、东屏、洪蓝、晶桥6个卫生院为省示范乡镇卫生院。软硬件齐提升,医疗条件实现“飞跃”带来的必然是群众就医满意率的提升。‍

老百姓得了重病、“老”病,最渴望的是能让“专家”看上病。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溧水区加快医疗卫生人才引进,让他们在溧水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区中医院人教科负责人对小编说,他们2011年曾开出过高价,想找一位妇科专家来坐诊,当龙头。可是,广发英雄帖几个月,却无人来问津。他告诉小编说,当时的中医院不仅硬件简陋,整体医疗水平也很低,专家看不到发展前景,这是高价难请好医生的根本原因。

王伟,溧水区中医院脑病科主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原为盱眙县中医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脑病科(神经内科)主任。

谈及为何会来区中医院,王伟说,吸引他的不仅仅是是优厚的工资薪酬,而是溧水区对于引进卫生领域高素质人才的决心和诚意。此外,与中医院对接后,详细了解医院的基本信息、未来定位、新址建设情况以及溧水区在长三角的整体定位,他看到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于是下定决心,于几个月后加入区中医院。

区中医院负责人介绍,人才引进后,要让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区中医院引进王伟副主任中医师后,围绕其重点发展了脑病科。目前区中医院脑病科在脑梗死、脑出血、眩晕等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脑血管病的急危重症的治疗及康复期的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悉,经过多年的努力,溧水从过去高价难请好医生,到现在两年时间,全系统共引进招聘887人(硕士及以上96人、本科458人、大专333人),其中引进博士及副高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12人,临床类421人,大学生村医134人,引进招聘总量超过了过去五年的总和。

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大变样,让家住通济街社区70岁的陈大爷深有感触。以前,医疗人才缺乏,看病都是找的“赤脚医生”,用的是听诊器、血压仪、温度计等“老三样”,年轻时,因为重病但本地没有专家,他到上海看过病,来回坐车就得3天。

现在,已70岁的陈大爷因心衰被儿女送到区人民医院住院,经过抢救,老人过了急症期后,家属考虑到老人的病情,提出要转到省级医院。医院告诉老人家属,医院现在的主任医师就是省级医院来的专家,陈大爷可以不出溧水就能让专家看病了。就这样,陈大爷在溧水当地接受了省级专家的治疗,病情很快痊愈。‍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质和量都越来越高。这对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升服务实力,赢得群众的肯定,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不能单靠政府的投入,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现有优质医疗资源的引领作用,带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提升综合实力。

在这方面,溧水区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溧水区通过医联体建设,盘活了医疗资源,通过合作与委托管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使各医疗机构在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形成合力,带动整个区域的医疗服务水平快速提升。

此外,围绕“健康溧水”建设,溧水将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区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着眼体系建设,以城市的标准大力推进卫生计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体系完善、质量更优、服务更好、水平更高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统筹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激发内在动力和活力,实现发展方式由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迈入全市第一方阵……

如今,在溧水,我们从过去群众看病舍近求远,到如今居民小病能在“家门看病”,大病可享受到社区医院与大医院联动的“一条龙”服务;从过去在医院挂号要排队、缴费要排队,到如今在家动动手指即可在手机完成挂号、缴费、看报告;从过去乡村群众患病找“赤脚医生”医治,到签约家庭医生享受上门服务……

从“补齐短板”到“优质均衡”,溧水区医疗水平之“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落实,是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溧水实践。‍

最溧水/今日溧水记者 王荣

编辑 魏唐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