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西门君,每天几分钟,为你解密生活中的传播学。

  如果我问你,“知识”和“信息”有什么区别,你会如何回答?

  你可能会这么回答,“这还不简单!知识就是对我们有用的内容,而信息就不一定了,可能有利有弊!”

  呵,这么说,有一定道理,但是有失偏颇。你想啊,“冷知识”或者“伪科学”也是知识,它能算是“有用”吗?还有,我觉得一句话算是信息,你觉得是知识,那这可怎么评定?

  学术界对知识和信息的定义一直莫衷一是,如果按照西门君的看法,所有的知识都算是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

  《这样读书就够》将“知识”的定义粗略界定为“由专家或权威给出的,包含了一定上下文的信息。”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你想,你走在马路上,一个发传单的人拉住了你,说服用他们的产品,一个月可以瘦十斤,你会信吗?或者,不幸患上抑郁症的你预约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结果对方整晚就说了一句关键词,“要保持微笑”,你是不是会觉得莫名其妙?

  再比如,你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一天睡不足八个小时对身体有害”,这就是信息,而某个医学专家告诉你,“除非是白天精神恍惚者,或者是未成年人,不然一天睡不足八个小时并没有特别大的危害。”这就是“知识”。知识有明确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对身体有害”就是前因后果,“白天精神恍惚者”和“未成年人”就是适用边界。

  总之,知识的结构比较清晰,具备“可证伪性”,但需要受众有一定的素养基础去消化;而信息往往缺乏上下文,所以显得尤为简单粗暴,这对于受众来说具有极大的煽动性。

  那么问题来了,哪个更容易传播?答案很简单,你看父母经常转发的养生鸡汤,“不得了了!”“出大事了!”一切就在不言中了。

  人类的大脑是很懒惰的,能不动用能量思考和筛选,一定不会动用。

  不过,其实知识和信息也没有那么径渭分明,碍于篇幅或者时间限制,某个信息太难穷尽所有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上升为知识。反之,哪怕是一篇写手炮制的造谣文,也多少会完善一些上下文,伪装成权威知识的模样。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你打开手机或者电脑,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就会如潮水般向你涌来。

  其中不乏令我们醍醐灌顶的优质内容,也不缺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的垃圾新闻。如何筛选和剔除我们需要的知识,也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呢。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个人公zhong号《西门君不吐槽》。关注我,毒鸡汤管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