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傑加和才讓卓瑪在做麻花。本報記者 丁玉梅 攝

10月19日,清晨五時,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哈爾蓋鎮,環倉休麻村的貧困戶達傑加騎上摩托車,載着妻子才讓卓瑪,往鎮上自家饃饃鋪趕去。兩年前,放下牧鞭的達傑加,成了衆多個體戶中的一員。

在哈爾蓋鎮政府往西的方向,有一條小巷子,達傑加的饃饃鋪就坐落在這條巷子裏。推開饃饃鋪的房門,放置饃饃的櫃子、壓面機、烤箱等物件一應俱全,繞過陳列櫃,往裏走,一間不大的房間被隔開,一間擺了一張案板,達傑加做饃饃揉麪到成形,都在這個案板上完成,裏屋內放了一張牀和架着的火爐。

才讓卓瑪生起爐子裏的火,不一會兒屋子裏暖了起來,通紅的爐面,映得才讓卓瑪和達傑加的臉龐微紅,和好面的夫妻倆開始烤饃。

饃饃鋪的由來,還要從精準扶貧說起。2015年,青海大地精準扶貧工作如火如荼開展起來,家中有60歲的岳母,兩個上中學的孩子,收入來源僅靠二十多隻羊和六頭牛來維持,人均收入不到兩千元的達傑加家,被村裏確定爲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除了放牧,達傑加也會在縣城和鎮上打點零工,乾的活多了,達傑加也想着自己什麼時候能當個老闆,可這也只是想想而已,他從沒跟家裏人說過。剛開始被評爲貧困戶,扶貧的幹部們來了,講國家政策,鼓勵達傑加脫貧,問他有什麼致富的意願時,達傑加陷入了迷茫,自己想當個老闆,但是具體幹什麼,還真沒想過。

“啥手藝也不會,只會放牧,再說也沒錢,當個啥的老闆哩!”聽了達傑加的話,才讓卓瑪笑着說道,但是駐村工作隊的成員旦木真昂傑,卻將達傑加的話放在了心上。

還沒等達傑加想好要幹啥,自家可以搬到新房的喜訊,讓一家人都興奮起來。環倉休麻村的一部分牧民居住的地方,基礎條件較差,通過易地搬遷項目,貧困戶自籌一萬元,加上國家10萬元的補助,可以搬到交通等各方面都比較便利,距離哈爾蓋鎮政府17公里的地方。

2016年9月底,達傑加一家住進了新房,這時候旦木真昂傑再次找上了達傑加,詢問他產業到戶資金的用途。

2016年,貧困戶每人有6400元的產業到戶發展資金,村裏一部分人,已經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購買了母羊,準備養牛羊。是買羊回來發展養殖業,還是自己做點小買賣?拿着3.8萬元的錢,達傑加不禁陷入了沉思。

近幾年,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得越來越快,很多人都搬到了縣城和鎮上居住,所有的喫食也習慣了上街去買,其中賣的好的還要數饃饃。“要不開個饃饃鋪,反正也容易上手。”有了這樣的想法,和才讓卓瑪商量了一番後,達傑加找到了扶貧工作隊,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們,大傢伙覺得此法可行。

找好了租金低的鋪面,然後工作隊成員和達傑加,一起下西寧花了兩天的時間,購置了一套開饃饃鋪需要的設備,2016年年底,達傑加和才讓卓瑪的饃饃鋪開張了。

除了烤制傳統的藏式饃饃,還有日常食用的麪條,達傑加兩口子,還學會了麻花的製作方法,一塊錢一個的麻花,來買的人還真不少,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出200多個麻花。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6年底,達傑加家如期脫貧。饃饃鋪一天能賣個三百到四百多元,每天有進賬,口袋裏的錢多了,這是達傑加最直觀的感受,去年一年饃饃鋪收入了六萬多元,看着每天不少的進項,達傑加心裏越來越踏實。

作者:丁玉梅 來源:青海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