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軍官中有些人後世對其褒貶不一,湯恩伯就是其中之一。

湯恩伯(原名湯克勤,1900年9月-1954年6月29日),浙江金華市武義縣人,曾擔任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他曾去日本留學,並認識了王錦白,二人情投意合,回國後和原配妻子離婚表白心意。1924年,湯恩伯得到王錦白義父陳儀保薦和資助,再次赴日本,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8期步兵科學習。湯恩伯爲了表示對陳儀提攜之恩的感激,特意改名恩伯。1926年,湯恩伯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國後就在陳儀的浙軍第1師裏擔任少校參謀,並與王錦白結婚。1928年他進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任教官,很快得到了軍校教育長張治中的賞識,官運亨通。1935年1月升任第13軍軍長兼第4師師長,並於4月晉升爲陸軍中將。

湯恩伯

其實湯在抗戰初期湯還是很有作爲的,1937年,湯恩伯曾率領13軍和與裝備、兵力均佔優勢的日軍在南口激戰二十餘日,以傷亡2.7萬人的慘重代價斃傷日軍1.5萬餘人。湯恩伯也因此有了抗戰鐵漢子之譽。後湯率部在河北漳河南岸阻擊日軍,掩護漳河北岸的友軍安全轉移。10月底他率部馳援第二戰區,當趕到山西時日軍已佔先機,湯當機立斷指揮主力在子洪口設伏,成功擊退了日軍。隨後湯指揮軍團的主力堅守子洪口,孤軍奮戰,爲第二戰區各部隊爭取到了重新佈防和整頓的寶貴時間。要不是子洪口之戰穩定了晉南戰局,那麼山西很可能在1937年就將陷落,陝西甘肅也會不保。

1938年6月湯恩伯因出色表現升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指揮整個河南省駐軍。此時的湯恩伯手下有5個集團軍,總兵力近40萬人,因此被稱爲“中原王”。抗戰期間,河南連年遭災,卻仍然需要擔負全省駐軍的供給。很多時候爲了解決駐軍口糧而不得不讓當地百姓忍受飢餓。1942年,河南省發生了大饑荒,老百姓大規模餓死,部隊卻還要收走口糧,湯恩伯因爲是河南省駐軍的最高指揮而被人和水災、旱災和蝗蟲,並稱爲“水旱蝗湯”四大害。國民黨軍隊完全失去了在河南的民心,甚至成爲百姓心中比日軍還可惡的形象,因此稱爲“災星”完全不爲過。

蔣鼎文

1944年4月,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發動了“一號作戰”,這也是日軍在八年抗戰中發動的規模最大的戰役,在這場大會戰中,河南駐軍首當其衝。第一戰區由於對敵情動向作出了致命的錯誤判斷,導致日軍大迂迴作戰成功實施,先是攻佔了許昌,再以機械化部隊西進包抄河南守軍後路。此時原本打算在嵩山地區伺機反擊的湯恩伯陣腳大亂,爲了避免被合圍,他下令後撤。大軍幾乎未經戰鬥就全線後撤。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本想依靠湯恩伯的主力兵團阻擋日軍進攻,不想湯軍團卻先後撤了,蔣鼎文自知戰局難以扭轉,便在與日軍稍有接觸後也後撤。整個第一戰區的部隊爭相後撤,未進行交鋒就都成了殘兵敗將,狼狽不堪。

當地百姓早就對湯恩伯和蔣鼎文的部隊不滿,看到他們搶走老百姓的口糧後卻打成這樣,當地鄉民、土匪以及民團對其進行截擊,有的部隊還被繳了械。河南戰場的慘敗令蔣介石大爲震怒,下令將蔣鼎文和湯恩伯撤職。河南百姓並不甘心就此罷休,對駐軍的種種問題進行控訴,有的河南省參議員要求槍斃湯恩伯謝罪。湯恩伯此時成了幾乎人人喊打的落水狗,抗戰英名也由此毀於一旦。

歡迎大家多多收藏轉發,關注小編,每天爲大家分享史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