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文化厅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67人),其中,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陈仲魁为“运河船工号子”代表性传承人。

       1952年,运河武城段蜿蜒处,几经流转,成了一盘村落,载重的木帆船缓缓前行,船工和纤夫们此起彼伏的号子声,成了安详村庄的点缀。陈仲魁,一个10岁男童,跟随祖母来此,第一次见到了大运河,因当时清淤不利,河床过高,那些来来往往的大船在他“头顶上”航行而过,号子声也从高处四散而来,印在耳膜处。几十年后,已76岁的陈仲魁几经波折,成为“运河船工号子”代表性传承人。

△陈仲魁在河西采访《武城运河号子》

       陈仲魁,武城人士,他形容第一次站在运河边时的情景,只用了两个字——“震撼”。斑驳的木帆船,压低身体、几近地面的纤夫,时而明快、时而激昂的号子,都幻化成符号,成为他近十年来谱写的乐章。

       武城县文化局组织了一个采访组,陈仲魁身列其中,开始走访运河武城段沿岸,搜集运河号子的种种过往。

       梁永和,武城运河号子第五代传人,当年已是85岁高龄,被称为“末代号工”,若称此为一职业,那在“木帆船时代”,他便是该行当最后的工作者。从其记忆深处,陈仲魁得到了武城运河号子最为完整的“画面”。

       用文字来呈现,应是如此:高处的运河河面,如同街道般,按航向自发形成两排,水并不够深,所以船只吃水较浅,起锚时,船工围成一圈,拉动锚绳,号头赤膊站于船头,“起锚号”声起,巨大的黑色锚头一点一点从淤泥中脱离。

       随后,若赶上逆风又逆水,纤夫们便需多费些力气了,号头拉高音调,起航号便激昂起来,木帆船也随之驶向深水处。

       “如此情景直至解放初期依旧存在,地市级运河沿岸并未被工业化进程带动,木帆船仍是运河上货物运输的主要工具。”陈仲魁说,直至后来,机船、游轮代替木帆船,无需号子鼓舞士气,船只便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它才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对于文化而言,运河号子的价值不仅限于其功能性,陈仲魁意欲让其再次璀璨,他担心儿时记忆中的号子声,永不能为子孙后代所知。

       2017年9月,德州市第二届民间艺术展演中,武城运河号子首次登上舞台,陈仲魁成为“号头”,带着武城运河艺术团的“号工”们,将号子成曲,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把它呈现在运河岸边的德州人面前。无伴奏烘托,却依旧,惊艳四座。

       “相较于艺术性,号子最根本的特点还是因其功能性。”他介绍,升帆号、起锚号较为激烈,行船号则略为舒缓,甚至融合了江南丝竹的乐感。与号子节奏相符,“号工”们的动作也随之变化,甚至有“载歌载舞”的意趣,便于人们传颂。

       今年10月初,山东省文化厅公布的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陈仲魁形容,对于运河号子,他实行的是“抢救性”保护和传承,当下还远远不够,有待更多人参与其中,让号子声一直“响”下去。

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大体分为十一种

1. 打蓬号。船只逆水航行时首先要将蓬升起,开蓬时就唱打蓬号。

2. 起锚号。船只两头都有锚,起船时要先打起锚,这时号工领唱,船工应唱,这就是打锚号。

3. 拉冲号。船在直行航道中,为使船靠惯性前行,纤夫们要卯足劲前冲一段,这时要唱拉冲号。

4. 拉纤号。逆水航行时,纤夫要拉纤,一般小船有六七把纤,百吨位要用十三四把纤,这时号工要唱拉纤号——起号和行号。

5. 撑篙号。为使船顺利又迅速转入正航,这时号工唱起撑篙号,船工撑起长篙随着号子将船开动,向前撑行。

6. 撺篙号。因下航时速度较快,为行船安全,必须左右撺篙来应付河道中随时出现的险情,此时唱的号子叫撺篙号。

7. 摇橹号。在河道宽阔、水面平稳时,此时一边摇橹,一边唱着摇橹号推动船体前行。

8. 绞关号。枯水季节,河水浅,此时就用绞关的办法把船拖过浅滩。绞关号就是绞关过程中唱的号子。

9. 警戒号。主要用于夜晚或大雾天,为防止船与船之间发生危险而唱的号子。

10. 联络号。与警戒号基本相同,但用途不同,联络号是用于船上船下和船与船之间进行联络用的号子。

11. 出舱号。船到目的地,船工舱中卸货所唱的号子就叫出舱号,也叫劳动号子。

来源:山东省文化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