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回想起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企業發展情況的一幕,來自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振感慨良多,他自豪地對總書記說:“我們已經做出了中國人的質譜儀器。”

“用10年時間做到了全國領先”

在企業展覽臺上,周振精心擺放了3臺質譜儀器和一張珍貴的照片,並向總書記逐一介紹和互動交流。

第一臺儀器,是剛剛隨着“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從南北極科考歸來的“明星”產品,也是船上的高端國產科學儀器。它可以直接測量空氣中一個個灰塵(PM2.5)的直徑和化學成分,從而能追溯大氣污染的源頭。

總書記聽後很感興趣,詢問了周振一些關於儀器的情況。周振答道:“這臺儀器帶回國際上首次的海洋生態在線數據,爲驗證CLAW假說起決定性作用,正在寫一篇高水平的文章。”

接着,周振介紹了打響“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武器”——主要用於空氣檢測領域的在線單顆粒氣溶膠質譜儀,可以在1秒中測量到空氣中幾百種污染物質,甚至放在一臺車上巡航,可以快速給城市的污染情況畫出“地圖”。第三臺儀器更加重磅,是核工業的重要幫手,全國只有禾信質譜一家企業掌握全面的設計技術。

瞭解三臺儀器的功能後,周振介紹起一張黑白老照片。照片攝於1963年,記錄了當時北京的科學工作者圍着中國第一臺質譜儀模型行經天安門廣場的場景。總書記接過照片仔細觀看。

周振在旁補充說,質譜儀器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很重要,自己花了10年時間做到了全國領先,但也必須承認和國外的差距還很大。總書記鼓勵他做好研發。

“最想跟總書記彙報自主研發能力”

短短的幾分鐘交流時間飛逝,周振說,當他將自己和總書記的對話和感想向員工們轉述後,企業上下一片沸騰。

據瞭解,世界上有上百種質譜儀,爲醫學衛生、食品化學、石油化工等各科技領域服務,而直到21世紀,中國在高端質譜儀器領域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能自行生產的幾乎沒有,變成高科技研究“卡脖子”的一環。

2004年,周振舉家回國並在廣州開發區創立企業時,可謂“窮得響叮噹”,全身上下僅有10萬元積蓄、一箱核心零部件和一箱子書籍。整整14年創業路,他經歷無數次跌倒,以十年磨一劍的毅力在“無人區”蹚出一條路,成爲改革開放進程的一個生動註腳。

“擁有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能力,是我最想跟總書記彙報的事。”周振說。還記得2008年他被接見的時候,企業只能拿出一臺不能工作的樣機。10年過去,企業已經能拿出來展示的儀器,可以自豪地說全部的核心部件都是自己研發的,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過去10年,在您的激勵下,我們從無到有,做到國內第一;現在我們更有信心,再用10年,趕超國際一流,實現您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出的,培育一批尖端科學儀器研發製造的企業。我們一定能成爲這類企業的標杆。”周振對總書記說。

“企業每一次進步,不僅僅是自身榮耀”

周振說,未來企業要繼續努力研發核心技術,推動技術的研發創新、應用和推廣。另外,要加強對產業規律的研究,做好人才培養工作,選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打通上下游產業鏈。通過完善發展平臺,做強自己的民族品牌,推動國內質譜儀器行業良性發展。

周振說,企業每一次進步,不僅僅是自身榮耀,更是爲國家做貢獻。比如研發出的在線單顆粒氣溶膠質譜儀,由於精準找到污染源,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今已在全國100多個城市展開應用,每年可爲國家節約數百億元的防治費用。再比如,跟隨“雪龍號”科考回來的儀器,以前進口這類儀器是65萬美元/臺,現在國產儀器可以出口到美國、德國,實現歷史性突破。

夢想已經騰飛。據瞭解,今年5月,廣州禾信質譜產業化基地項目在廣州科學城破土動工,預計2019年12月將建成投產,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質譜儀上下游生態圈。

企業簡介

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是我國第一家專業質譜儀器企業。企業用30年的科研積累,14年“做中國人的質譜儀器”的創業堅持,從全國行業空白,由4個人發展到現在300人的團隊,產值過億,進入全球行業前20名。質譜儀器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複合增長率保持35%以上,已進入全球質譜儀器行業排名第13位。

企業在環保領域的應用,有實時在線監測大氣PM2.5、VOCs、惡臭/異味氣體的數據,能有效解決“一刀切”“找不到污染源”的問題,可以在小時級別精準鎖定污染來源,極大節約治理成本。在微生物診斷、基因檢測國產高端醫療器械,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各項技術性能與進口儀器相當。

公司的產品還參與“雪龍號”南極、北極科考,是中國高端科研儀器首次進入大型國際合作科考活動,也是船上唯一價值超過10萬元的國產高端科學儀器,獲得大量第一手極其重要的海洋生態數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