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场角色互换,一个瞬间醒悟

想象一下,如果你和孩子角色互换,你做孩子,孩子做你的妈妈——会发生什么?

我的一位读者,就给我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我是四岁半孩子的妈妈,某一天心血来潮和孩子角色互换,我当孩子,孩子当妈妈,两人一起玩七巧板。

我在摆,我家孩子就不停指点我,没两分钟,我受不了了,对她提了三个要求:

一,不要说话呦;

二,不要指导我;

三,要相信我能做好。

说完这三个要求,这位妈妈打了个激灵,瞬间就“醒”了:

孩子不停指点她的样子,正是她自己平时指点孩子的样子。换成自己当孩子,会受不了这样的妈妈,而孩子,却已经这样忍受了好几年。

于是孩子身上她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好多现象,都找到了解释:

为什么孩子对很多事都不敢兴趣?

为什么孩子做事会胆小?

为什么孩子玩玩具、玩游戏都不太喜欢创新?

为什么孩子特别依赖妈妈,什么事都想要妈妈帮忙做?

为什么孩子做什么,都要要先看一眼妈妈?

想到这儿,她无比懊恼,“估计都是被我指导怕了,就感觉孩子被我虐待了好几年,我竟然不知道,但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呀!”

“虐待”肯定谈不上,不过对孩子来说,你做什么,爸爸妈妈都不相信你自己能做好,你做什么,大人都会在一边不停说这说那、指指点点,肯定不是什么让人开心的事儿。

02 你受不了会抗议,孩子受不了会怎么样?

换成大人自己做孩子,当受不了孩子暂时扮演的“妈妈”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像那位妈妈那样,有条有理地向孩子抗议、提出自己要求,因为我们是成人,面对不利情况,更容易意识到,也更容易明确地做出反应。

但是,孩子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心理优势,当他对这些明显的不信任、没完没了的唠唠叨叨、指指点点感到厌烦时,他只好做出本能的反应。

部分孩子给成人的反馈是各种形式的反抗——从一两岁时的爱哭闹,到很多爸妈都觉得束手无策的所谓“terrible 2”,再到能把很多家庭闹翻天的所谓“青春期叛逆”。

另外一部分孩子,可能没有这么明显的反抗,他们的选择是:既然你不相信我能做好,既然不管我需要不需要,你总想指导我,那我干脆不做好啦!

于是爸爸妈妈会在他们身上看到另外一些大人绝对不想看到的东西:胆小,独立性差,做什么事都缩手缩脚。换句话说,正是爸爸妈妈的管这管那,把孩子管成了你不希望他成为的样子。

03 “角色互换”是暂时的游戏,“同理心”是长久的能力

位妈妈无疑非常用心、非常有领悟力,在三个要求出口的瞬间,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这位妈妈无疑也非常幸运,恰好和四岁多的孩子做了这个“角色互换”的游戏。再小一点的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可能还没有把妈妈的风格学到位,再大一点的孩子,你想和他玩么“幼稚”的游戏,人家也不肯和你玩了。

那么,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角色互换”的契机,爸妈是不是就无法发现,你对孩子的过度指导,让孩子多么无法忍受了呢?

当然不是,我们还可以学习一种当父母,或者说当更好的父母必备的能力——同理心,或者叫换位思考、共情。俗话所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的道理。

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要做到,无疑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太想让孩子“好”了,会特别容易一厢情愿地认为,“我对孩子做什么,都是为孩子好。”

但如果我们肯放下身段,想对孩子做什么时,稍微多考虑一点孩子的感受,同时,能问自己一句话——“换成是我,我喜欢不喜欢被如此对待?”,恐怕我们对孩子做的很多事,都不会那么理直气壮了——因为换成我们自己,根本就受不了!

看到这篇文章的爸爸妈妈,如果您的孩子刚好在3-6岁的年龄,不妨也找个机会,做一下“角色互换”的游戏,把孩子当成一面镜子,看一看在孩子眼中,你是什么样的爸爸妈妈,说不定也会像那位妈妈那样,一瞬间就醒悟过来。

如果您的孩子已经过了肯和爸爸妈妈玩这个游戏的年龄,也没关系,对孩子多一点同理心,你会发现自己和孩子相处起来,会更融洽,你和孩子,都会变得更柔软,更容易合作。这是相当愉快的事!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

我们是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真心爸妈已出版的育儿书:

【京东自营】与孩子合作:育儿基本2 ¥39 购买

育儿基本 找到好方法 轻松做爸妈 ¥29.8 购买

养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儿基本(1)》分享真心爸妈实现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的基本教养法则;《育儿基本(2)》,分享真心爸妈与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