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場角色互換,一個瞬間醒悟

想象一下,如果你和孩子角色互換,你做孩子,孩子做你的媽媽——會發生什麼?

我的一位讀者,就給我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我是四歲半孩子的媽媽,某一天心血來潮和孩子角色互換,我當孩子,孩子當媽媽,兩人一起玩七巧板。

我在擺,我家孩子就不停指點我,沒兩分鐘,我受不了了,對她提了三個要求:

一,不要說話呦;

二,不要指導我;

三,要相信我能做好。

說完這三個要求,這位媽媽打了個激靈,瞬間就“醒”了:

孩子不停指點她的樣子,正是她自己平時指點孩子的樣子。換成自己當孩子,會受不了這樣的媽媽,而孩子,卻已經這樣忍受了好幾年。

於是孩子身上她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好多現象,都找到了解釋:

爲什麼孩子對很多事都不敢興趣?

爲什麼孩子做事會膽小?

爲什麼孩子玩玩具、玩遊戲都不太喜歡創新?

爲什麼孩子特別依賴媽媽,什麼事都想要媽媽幫忙做?

爲什麼孩子做什麼,都要要先看一眼媽媽?

想到這兒,她無比懊惱,“估計都是被我指導怕了,就感覺孩子被我虐待了好幾年,我竟然不知道,但這是多麼痛的領悟呀!”

“虐待”肯定談不上,不過對孩子來說,你做什麼,爸爸媽媽都不相信你自己能做好,你做什麼,大人都會在一邊不停說這說那、指指點點,肯定不是什麼讓人開心的事兒。

02 你受不了會抗議,孩子受不了會怎麼樣?

換成大人自己做孩子,當受不了孩子暫時扮演的“媽媽”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像那位媽媽那樣,有條有理地向孩子抗議、提出自己要求,因爲我們是成人,面對不利情況,更容易意識到,也更容易明確地做出反應。

但是,孩子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也沒有這樣的心理優勢,當他對這些明顯的不信任、沒完沒了的嘮嘮叨叨、指指點點感到厭煩時,他只好做出本能的反應。

部分孩子給成人的反饋是各種形式的反抗——從一兩歲時的愛哭鬧,到很多爸媽都覺得束手無策的所謂“terrible 2”,再到能把很多家庭鬧翻天的所謂“青春期叛逆”。

另外一部分孩子,可能沒有這麼明顯的反抗,他們的選擇是:既然你不相信我能做好,既然不管我需要不需要,你總想指導我,那我乾脆不做好啦!

於是爸爸媽媽會在他們身上看到另外一些大人絕對不想看到的東西:膽小,獨立性差,做什麼事都縮手縮腳。換句話說,正是爸爸媽媽的管這管那,把孩子管成了你不希望他成爲的樣子。

03 “角色互換”是暫時的遊戲,“同理心”是長久的能力

位媽媽無疑非常用心、非常有領悟力,在三個要求出口的瞬間,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這位媽媽無疑也非常幸運,恰好和四歲多的孩子做了這個“角色互換”的遊戲。再小一點的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可能還沒有把媽媽的風格學到位,再大一點的孩子,你想和他玩麼“幼稚”的遊戲,人家也不肯和你玩了。

那麼,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角色互換”的契機,爸媽是不是就無法發現,你對孩子的過度指導,讓孩子多麼無法忍受了呢?

當然不是,我們還可以學習一種當父母,或者說當更好的父母必備的能力——同理心,或者叫換位思考、共情。俗話所說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同樣的道理。

這個名詞並不陌生,但對於很多父母來說,要做到,無疑非常困難,因爲我們太想讓孩子“好”了,會特別容易一廂情願地認爲,“我對孩子做什麼,都是爲孩子好。”

但如果我們肯放下身段,想對孩子做什麼時,稍微多考慮一點孩子的感受,同時,能問自己一句話——“換成是我,我喜歡不喜歡被如此對待?”,恐怕我們對孩子做的很多事,都不會那麼理直氣壯了——因爲換成我們自己,根本就受不了!

看到這篇文章的爸爸媽媽,如果您的孩子剛好在3-6歲的年齡,不妨也找個機會,做一下“角色互換”的遊戲,把孩子當成一面鏡子,看一看在孩子眼中,你是什麼樣的爸爸媽媽,說不定也會像那位媽媽那樣,一瞬間就醒悟過來。

如果您的孩子已經過了肯和爸爸媽媽玩這個遊戲的年齡,也沒關係,對孩子多一點同理心,你會發現自己和孩子相處起來,會更融洽,你和孩子,都會變得更柔軟,更容易合作。這是相當愉快的事!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爲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爲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京東自營】與孩子合作:育兒基本2 ¥39 購買

育兒基本 找到好方法 輕鬆做爸媽 ¥29.8 購買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