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廁所,大民生。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它是人類生活的必需空間,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面鏡子,關係廣大人民羣衆生活品質的改善。在義烏市後宅街道最繁華的銀爾路與城北路交匯處,有一所投資三百多萬元的綜合體廁所。這座佔地100多平方米的新型公廁設有公共衛生間、化妝間、母嬰室、殘疾人設施、公益圖書吧等各類生活設施,智能化除臭、空氣質量監測這些設備更是讓這個公廁顯得科技感十足。

義烏古時稱烏傷,因此這所廁所命名爲烏傷驛站。門外的牌子上立着驛站的功能牌。內設公共衛生間、母嬰室、殘疾人設施、充電處、公益圖書吧等,還提供wifi網絡。烏傷驛站大廳放着一塊液晶顯示屏,上面分別顯示男女廁所空閒馬桶數量,當日人流量統計,以及溫度、溼度、pm2.3、硫化氫等數據。

功能健全的背後卻是運營成本的高昂,烏傷驛站年運營成本四五十萬元。爲此,後宅街道積極探索“以廁養廁”的運行模式,通過引入第三方運維單位,讓公廁既能達到便民的效果,又能在場地內開展自動售賣機、茶水吧、咖啡吧、休息室等服務項目,實現增收,用收益反哺到公共廁所、公益書屋和其他便民設施的日常維護。圖爲烏傷驛站一樓大廳。

一樓大廳有免費飲水處,飲水機上顯示當前水溫、水位。

二樓有書咖,可以用做小型會議、一些圖書會的活動以及舉辦各類有意義的活動場所,還配有手磨咖啡加簡餐。

幾年前,後宅街道還存在公廁數量不足且佈局不合理等情況,如廁難問題成爲了後宅街道的不和諧音符。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後宅街道的街頭巷尾開始出現了綜合體式的、簡易智能式的等造型別致的新式廁所。

圖爲烏傷驛站室外,配有6套傘吧桌椅設置了浪漫的燭光,還可以承辦生日派對等活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