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四川的許多偏遠鄉鎮還延續着一種鄉民定時定日到一個固定的鎮子上進行買賣交易的習俗,當地人稱之爲“趕場”。

趕場天無論冬夏,都會照常進行。大家都奔着買和賣,哪怕是要搭車、乘船也要來赴這場定期的“約會”。

背籮的、挑擔的,徒步的、騎車的,趕着牲口的,提着菜籃的……鎮上便是他們的目的地,他們的初衷也是不盡相同,各取所需。

趕場的路上,人來人往,腳步匆匆。

只要不是大風大雨天,一切都阻擋不了人們去鎮上趕場的腳步。

往往那些上了年歲的年邁老人正是“趕場”人羣中的“主力軍”。

趕場鎮子上,人頭攢動:山民、鎮民、農民、遊客,混在一起,十分熱鬧。

街上的山貨、特產、蔬菜瓜果、農貿副食、百貨用品,堪稱“一應俱全”,除了沒有產地、廠家、電話,屬於“三無產品”之外,其他方面簡直也和商場超市也有的一拼。

買的和賣的,各爲己需,各行其事。

平時冷冷清清的小鎮子,每到趕場天就變得熱熱鬧鬧,摩肩接踵。

無論生意不好做,攤主都不會主動地提前打烊回家,畢竟好一陣子才能再來,多賺一份是一份。

小孩子們被裝在揹簍裏,好似進城過節一樣,東瞧瞧西看看,開心的不得了。

自行車“框”裏的娃兒。

久沒照面的朋友在趕場時遇見,必定互相家長裏短一番。

從山上下來,或從水邊上來的鄉民必定是要多買一些大肉回去的。

一碗茶一元錢,茶鋪是鄉民最鍾情的趕場日聚集地。

提前結束採購的鄉民還會三五成羣地擺起龍門陣。

算命、測卦、求平安,算者煞有其事,聽者信以爲真。

生意紅火的算卦攤,客人以婦女爲主。

點數着掙到的5元、10元、20元的“大鈔”。趕場的人賣出了想賣的,收穫了想要的,開心了想開心的。

趕場結束了,鄉民們總會說——“趕場天,巴適得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