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赵县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西洨洋的拳,真沾弦(真行),大刀棍棒都能玩。”“西洨洋的人真叫牛,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懂拳,个个有两手儿。”

西洨洋村练习武术历史悠久,相传这种武术是由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所创,拳名叫太祖拳。

明代以前,西洨洋人习武是以家族为单位,屈姓家族练习的是绳鞭,绳鞭挥舞起来攻击对手的时候像一根铁棒一样戳打,当躲避和化解棍棒、刀枪袭来的招式的时候又像一根铁链一样纠缠住对手的兵器。

相邻居住的时姓家族练习的是大刀,练功用的刀有90余斤重,可惜这把大刀在五八年大练钢铁的时候被毁。柳氏家族练习的是软功。刘氏家祖练习的是硬功。这几姓习武人家虽然都习武,但是他们相处的十分融洽,大家互相尊重,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争斗。

清初,时姓家族出了一个武举人,这是村里的大事,于是大家纷纷前来道贺,并教育自己的后人要向时举人学习等等。时举人眼光深远,思想开放,建议大家组织起来练习武术,把自己家的拿手绝活都亮出来,成立一个练武术的民间组织,取名叫“仁合会”。

仁合会”成立后,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就多了,拳脚的路数达七十多套。当时他们打出飞镖后,能用嘴咬住镖后面的彩带。发展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众拳师怕飞镖伤人,在玩耍的时候闹出乱子,就不再传授飞镖技艺。从此西洨洋的飞镖失传。

太祖拳的特点:讲求实战攻防,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套路动作严谨,步法灵活,刚柔虚实兼备。“囚身似猫,抖身如虎,行似游龙,动如闪电”。基本动作为:“挑、砍、拦、封、闭、缠、扫、踹、弹、撩、钩、撞、绊、缠”。

套路动作要求:练时有形,用时无形,功架自然,招式连贯,刚柔相济,刚中含柔,柔中含刚,柔进刚随,刚退柔变,蓄而后发,力发急速。力发于背,力出气随,身动步随,手动眼随,动静合宜,静以待动,动作分明,功架端正。身形转换更是上下协调,身随步行,手随步出,腾挪闪展,转换自如,敏捷利落。

演出时,头铜战鼓敲响,表演者运功亮相,然后激战战鼓敲响,表演者各自展示所持兵器,开始格斗,愈战愈勇,表演者各展技艺,最后在收尾战鼓曲中收场。

在表演中,有一人单独表演,也有两人或三人四人各持相同或不同兵器表演,有单刀、双刀、三把刀、四把刀,白手搏刀、刀破刀、单刀枪、双刀枪、对花枪、三节棍、拐子、棍对枪、大刀枪、传子刀、大小套子。特别是“传子枪”,一杆枪两人对打、三四十人传递没有重复动作。武铜套属压轴好戏,八位高手拳师同时表演,刀、枪、叉在空中有序传递,上下翻飞有惊无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